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ppt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ppt

ID:52764913

大小:326.50 KB

页数:59页

时间:2020-04-13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ppt_第1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ppt_第2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ppt_第3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ppt_第4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注射给药方法: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鞘内注射关节腔内注射静脉注射无吸收,注射后4分钟内血药浓度达最大。最大容量小于50ml,需容量大时可静滴。一般水溶液或乳剂。肌肉注射容量2-5ml;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长效注射剂用油溶液、混悬剂过程:经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进入血液循环。吸收途径: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通过速度比其它生物膜快。皮下与皮内注射皮下与皮内注射:量小于0.2ml,由于皮下组织血管较少,血流速度比肌肉组织慢,药物吸收慢(胰岛素、植入剂)动脉注射使药物靶向分布于某特殊组织或器官抗癌药经动脉作区域性滴注,用于

2、肿瘤治疗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优点鞘内注射:药物经血流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时经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如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因素生理因素(1)影响吸收最主要因素为血液速率。按摩注射部位增加血流速率,促进吸收。合并使用固醇类药,可使局部毛细管收缩,血流速下降,从而长效。(2)血管周围组织及毛细管的状态也影响吸收,心脏病或肾病性水肿是吸收减慢。(3)如果药物在注射部位可被非特异性水解酶分解,也可使吸收下降。药物的理化性质(1)脂溶性脂溶性药物向附近组织的扩散和分配

3、可能很慢,相反亲水性药物也可能对血管上皮组织的透过较慢,药物若要吸收好必须有合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但这种要求也并不十分严格,如很多口服难吸收的亲脂或亲水药物,注射吸收很好。脂溶性药物也向淋巴系统转运吸收。(2)分子量大小分子量大小影响也比较大,分子量越大吸收越慢,大分子通过血管壁十分困难,这是淋巴系统成为主要的吸收途径。某些药物可在肌肉内与蛋白质紧密结合(苯妥英钠)吸收比口服还慢。剂型因素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另外一般注射剂中药物的吸收一级动力学过程,混悬剂中药物的吸收为零级过程。溶液型注射剂溶

4、剂大多为水,一些难溶性药物采用乙醇、丙二醇、甘油和聚乙二醇等非水溶媒或混合溶媒为使经物溶解或稳定,其注射液pH可偏离生理条件。肌注后在组织液的pH条件下析出沉淀,长效。(如苯妥英钠用此法,注射吸收过程长达4-5天)渗透压:低渗:溶液从低浓度区域(注射部位)向外转移,使药物浓度提高,增加了被动扩散速率。反之,高渗:扩散率降低。油为溶媒:溶媒与组织液不相溶,形成储库,缓释。加入高分子:长效。混悬型注射液吸收过程:溶出、扩散、吸收(溶出为限速过程)。溶出影响因素:溶解度、粒子的表面积、药物的结晶状态与粒径大小。附加剂:助悬剂使粘度增加,吸

5、收减慢。药物微粒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主要在肝脾中(喜树碱混悬剂治疗肝癌)。油混悬剂一般用于肌肉注射。药物吸收达数星期数月。乳浊型注射剂富集于单核吞噬细胞丰富的脏器,如肝、脾、肺、肾等。多通过淋巴系统转运可作为长效制剂其它因素(1)注射容量大时会使药物由组织向血管壁的扩散速度减慢(2)使用有机溶剂或植物油时,张力变大,可使亲脂性增强,使在真皮中扩散慢的药物吸收加快。(3)使用甘油时黏度较高,可使吸收减慢(4)注射剂如果是低张或酸性时也会降低吸收吸入给药呼吸器官的结构呼吸器官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末端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

6、泡管、肺泡组成,药在肺中吸收是在肺泡中进行的。人体肺泡数目3—4亿个。总面积达200m2,与小肠的有效吸收表面很接近。肺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并与毛细管紧密相连。药物在肺中通透性大,吸收快,吸收好又无肝脏首过作用。由于药物在呼吸道各处的沉着和损失,达到肺泡的百分率不高。影响肺部吸收的因素脂溶性药物分子量的大小肺部给药气雾剂或吸入部(1)脂溶性肺部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通常吸收较快。但由于肺泡中存在肺泡孔等三种孔径不同的细孔,故肺泡对水溶性药物的屏障比其他部位低的多。在小肠中几乎不吸收的物质如,酚红和葡糖在肺部都

7、能吸收。(2)药物分子量的大小小分子物质吸收快,大分子物质相对难吸收。肺泡吸收也存在饱和与抑制现象,表明存在特殊的转运机制。(3)肺部给药气雾剂或吸入部气雾剂给药时,药物能否达到并保持在肺泡中,主要取决于气雾剂中粒子大小。不能太大,否则不能进入呼吸道达肺泡。不能太小,沉降速度慢,很容易通过呼气呼出。所以局部作用3~10µm。全身作用1~45µm。皮肤给药局部作用全身作用皮肤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最外层为角质层,具有类脂厚膜,为皮肤的屏障真皮由结缔组织构成,平均厚度为1-2mm,毛发、毛囊、皮脂腺等附属器于其中,具丰富的血管和神

8、经。药物在皮肤内转运的过程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表皮途径)为主要途径。通过皮肤的附属器,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渗透速率比表皮途径快,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面积0.1%,因此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