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深入发展需要分子人类学合作.pdf

考古学深入发展需要分子人类学合作.pdf

ID:52976280

大小:18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5

考古学深入发展需要分子人类学合作.pdf_第1页
考古学深入发展需要分子人类学合作.pdf_第2页
考古学深入发展需要分子人类学合作.pdf_第3页
考古学深入发展需要分子人类学合作.pdf_第4页
考古学深入发展需要分子人类学合作.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古学深入发展需要分子人类学合作.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上海2002现代人类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hanghai,China2002年4月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fAnthropologicalStudiesApr.2002考古学的深入发展需要分子人类学的合作张居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230026)前言考古学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学科定位问题,至今仍在困扰者考古学这个对象古老而方法日新的学科。目前,中国文物报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协办的“考古学的定位”专题讨论,正反映了刚刚跨入21世纪后的中国考古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的思索。考古学诞生100多年来,背

2、靠社会和自然两大学科,凭借着交叉学科的优势,依靠着丰富的古文化资源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手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把古物学(在中国应为金石学)作为考古学这棵参天大树之母本的话,那么地质层位学和生物分类学应是其父本,因之可以认为,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存在什么纯洁性,而是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科学营养,才能更加茁壮的成长。不断融入兄弟学科新的思路、手段和方法,才能使其永葆青春与活力。同其他新兴学科一样,考古学也有其局限性。譬如,运用传统考古学手段,我们永远无法确知同一史前聚落内两座房子主人的关系,尽管我们可以根据考古现象作出种种推测和解释。记得在60年代初,考古学

3、界在讨论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问题时,往往引用同一材料,却得出相反的结论,也是学科局限性的具体体现。以前,各民族的起源和演化研究除了有限的文献资料之外,只能依靠考古发现的器物比较来推断。但是,人群基因交流和器物变迁并不是一回事,因之从器物研究来复原民族关系问题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目前已趋成熟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与分析技术为考古学从人类骨骼的遗传信息来研究人群的进化、交融和迁徙提供了有效的观察手段。分子人类学是当今世界的前沿学科,它的介入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研究手段,它不但涉及到人类起源这样的重大课题,而且对各民族的遗传关系研究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目前

4、,分子人类学在我国也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在人类起源方面、吉林大学考古系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历史时期的人类学研究中运用DNA分析技术,都取得了一些令人注目的成果。但就整体发展状况而言,尚不尽人意。尽管近三十年来我国的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表明东亚和西亚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万年以来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在中期甚至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因各种研究尚未深入,其成果还未被国外同行所充分了解,这与我国的实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系统开展此项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当前已经凸显在我们的面前了。笔者认为,考古学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

5、可以借助分子人类学手段,解决传统考古学手段力不从心的问题,以促进本学科的深入发展。1.重要墓葬的性别鉴定在考古发掘中接触到古人类骨骼的第一要求可能就是性别和年龄鉴定,特别是墓地和大墓出土的人骨,鉴定墓主人性别是判断其身份、地位和价值的重要依据,虽然在体质人类学的范畴中,人骨上有很多关键点可供鉴定性别,但由于保存条件的限制那些关键点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助号:30070463,39920017)张居中:考古学的深入发展需要分子人类学的合作能模糊不清,因而考古实地发掘中,其实有不少人骨无法断定性别,或者只能给一个倾向性的判断,而有时一个不同的的判断可能会形成截然相反的

6、认识。譬如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的合葬墓人骨的鉴定,同性合葬与异性合葬的不同现象,在葬俗、葬仪与婚姻形态的研究中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此时DNA分析就可以发挥作用。这种方法在考古上还可应用在婴儿和少年的性别鉴定,因为在青春期之前男女骨骼的发育基本没有差异。记得在60--70年代讨论仰韶文化社会性质时,有人曾以半坡M152女童厚葬现象为例说明当时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而这具儿童骨架的鉴定年龄只有4岁,性别的鉴定结果是很难令人相信的,以此来论证社会性质就更难有说服力。不过运用DNA分析方法鉴定其性别则相对容易且可靠,虽不能用来说明社会性质问题,但对了解这一特殊葬仪,则是很有意义的。2.

7、同一聚落内家系和社会结构的构建在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是聚族而居,死后埋在共同的墓地之中,今天这个传统在很多发达或不发达的农村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远古的聚落里,一般都是按血统聚集,在一起居住生活工作,实际上就在不久以前的游牧民族或偏远山区的人群中仍然如此。在传统考古学研究中,我们通常根据墓地的布局和排列顺序、随葬品的特征及其变化来进行聚落内社会结构的研究,但往往受发掘面积、保存状况、时间跨度、随葬品丰富程度的限制,无法对同一遗址内的不同墓葬区的人群进行家系分析,从而我们就无法判断同一聚落内同时并存的不同人类群体间,是同一氏族内的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