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用甘薯品种宁菜薯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菜用甘薯品种宁菜薯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ID:5298917

大小:177.75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07

菜用甘薯品种宁菜薯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_第1页
菜用甘薯品种宁菜薯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_第2页
资源描述:

《菜用甘薯品种宁菜薯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第41卷第12期一1O7一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等.菜用甘薯品种宁菜薯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107—108菜用甘薯品种宁菜薯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摘要:宁菜薯1号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苏薯9号放任杂交的组合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个菜用型甘薯品种。该品种茎尖产量高、适口性好、品质优、中抗根腐病和病毒病,2013年3月通过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品种鉴定。通过采用菜用甘薯的优质

2、高产栽培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宁菜薯1号的茎尖产量和品质。关键词:菜用甘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531.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3)12—0107一O1甘薯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产,2010年全国区试茎尖平均产量29735.7kg/hm2,比对照品和能源作物,同时还是一种新型的绿叶蔬菜作物。菜用甘薯种福薯7—6增产5.31%,居第1位;2011年茎尖平均产量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作用,随着人们生32826.9kg/hm,比对照福薯7—6增产5.50%,居第1位。活水平的提

3、高,食品的安全性与保健性日益受到重视,甘薯的2010-2011年2年20点次茎尖平均产量31281.3kg/hm2,平幼嫩茎尖因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甘薯均比对照品种福薯7—6增产5.41%,居第1位。在生长过程中很少或不用农药,被认为是名符其实的无公害2.2全国菜用组甘薯品种生产试验绿叶蔬菜。此外,甘薯起源于热带美洲,耐高温性强,可填补2012年在浙江杭州、广东广州、重庆3点进行宁菜薯1因夏日高温所造成的市场绿叶蔬菜伏缺。J。在我国南方,号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平均茎尖产量40584.6kg/hm。,比对甘薯作为蔬菜食用非常普遍,

4、并且菜用甘薯的市场价格较高,照品种福薯7~6增产12.46%。种植效益明显。。低成本、高营养、无公害和高附加值的甘3特征特性薯茎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时尚佳肴,美国把甘薯茎叶列为“航天食品”,日本称甘薯茎尖为“长寿菜”,中国香港则3.1形态特征特性称甘薯茎尖为“蔬菜皇后”。。选育蔬菜型甘薯品种是江宁菜薯1号顶叶、叶脉、叶片均为绿色,顶叶三角深复缺刻,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甘薯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分枝数中等,茎绿色,株形半直立,薯块萌芽性较好;薯形纺锤并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育成了叶菜型甘薯品种宁菜薯1号,形,薯皮红色,薯肉白色。茎尖无茸毛,

5、烫后呈翠绿一深绿色。该品种于2013年3月通过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3.2抗病性鉴定宁菜薯1号中抗根腐病和病毒病,中感蔓割病,不抗茎线1选育经过虫病,疮痂病危害轻,食叶性害虫和白粉虱危害轻。宁菜薯1号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20053.3品质鉴定年以苏薯9号为母本,经放任授粉获得杂交种,2006年从实宁菜薯1号茎尖烫后呈翠绿一深绿色,略有香味和甜味,生苗中选出,系号为宁菜一2,2007年进行复选鉴定,2008—口感有滑腻感,2年区试食味综合平均评分为69.96分,与对2009年进行鉴定品比试验,因综合表规较为突出,于2010年照

6、品种福薯7—6相当;生产试验食味综合平均评分为74.83推荐参加了2010-2011年全国菜用型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分,比对照品种福薯7—6高6.9%。2012年进行全国菜用型甘薯品种生产试验,2013年3月通过4栽培技术要点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定名为宁菜薯1号。4.1选用壮苗,合理密植2产量表现选用茎蔓粗壮、无病虫害、带心叶的头剪苗,适时早插。2.1全国菜用组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宁菜薯1号作为蔬菜品种栽培时,以平畦栽植为好,栽种前宜宁菜薯1号于2010—20l1年参加了全国菜用型甘薯品种做宽1.2—1.5m的畦,栽插密度为25万~/hm2

7、。区域试验,菜用型甘薯品种区试统一在生育期间采摘8次计4.2施足基施,及时追肥菜用型甘薯宜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种植,以菜收稿日期:2013—04—23园地等较肥沃土壤为佳。大田栽培在栽插前可施腐熟厩肥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编号:2012AA101204);江苏省农业科技37500kg/hm或三元复合肥1500kg/hm。作基肥。采摘后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1)1027];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及时补肥,追肥应以人粪尿为主,适当加施速效氮肥,以促进BE2011301、BE201233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

8、:CARS一11一C一03)。分枝和新叶生长。作者简介:谢一芝(1962一),男,江苏宜兴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甘薯4.3科学管理,促进分枝遗传育种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