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六艺”再研究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儒家“六艺”再研究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ID:5300057

大小:550.4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7

儒家“六艺”再研究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_第1页
儒家“六艺”再研究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_第2页
儒家“六艺”再研究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_第3页
儒家“六艺”再研究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_第4页
儒家“六艺”再研究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六艺”再研究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c美育学刊¨一)l(】年创刊号第一卷总第一期、5Locf^]∞一0一>0∞一了0一IcmLJo∞一o

2、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为当代美育提供了有益而又深刻的启示。关键词:六艺;当代美育;美育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C40—0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012(2010)01—0038—07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是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六行、六艺的教育,其施教内容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等文化要素。儒家学派全盘吸收了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打破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整个民族。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3、,作为周代的教学科目,也被儒家教育所继承,成为儒家教育的一个基本科目,在古代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自汉代开始,儒术独尊,经学成为儒学的主流形态,由于“儒生乏文武之才,经师重训诂之义”⋯,六艺虽然仍列于经学教育之中,但其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感性经验和情感诉求的精神实质却日渐衰废,到宋明理学时期,除“礼”仍占据修身的中心地位外,其他各艺在儒生的经验和知识世界里都处于边缘位置,六艺至此几近湮灭。清代颜元重振六艺之教,并颇有成效,可惜在当时儒学教育体制中并不占主流地位。清亡,六艺之教亦亡。回顾我国1949年以来的当代教育,德、

4、智、体三育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唯独与感性、情感相关的美育却是兴而废、废而兴,历经曲折与艰辛,直至上世纪末才开始受到重视。这不免令人深思,美育的境遇是否与传统教育的特点相关?是否可以从六艺的沿革历程中寻找根源?并且,如今美育虽在我国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仍处于边缘状态,特别是难以落实于具体的课程教育之中。而这恰是关系到美育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返本为了开新,六艺之教包含丰富的美育思想、内容与方法,对六艺进行再研究于当前美育现实而言应该是一有意义之举。一、六艺在儒家教育中的地位西周教学内容,以六艺为纲。儒家以周为精神源头,继承六艺之教的传统。

5、《论语》中关于孑L子践收稿日期:2010—08—0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07JJD751080)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王旭晓(1952一),女,浙汀宁波人,巾囤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美学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美学原理与美育理论研究;周军伟(1976一),男,河南登封人,河南教育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美学原理与美育理论研究。行礼、乐、射、御的记载广为人知,足证在孔子时代,这一传统仍旧发挥着强有力的作

6、用。甚至,对孑L子而言,是否学习礼乐是选拔人才的标准,①六艺在儒家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由此可见。(一)六艺及其范围孔子说:“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里的艺,历代的注释者大多都理解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少有例外,也为历代学者所认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讲大司徒职分时说:“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日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日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至讲保氏职分时又具体为:“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7、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日宾客之容,三日朝廷之容,四日丧纪之容,五日军旅之容,六日车马之容。”六艺中,礼被列于首位。礼,源于人的日常生活,是感性世界的节奏化和形式化,是立身、成人、处事必须遵循的道路和方法。在古代中国教育演变中,在其他各艺相继泯灭、被放逐出教育科目的过程中,礼始终顽强地占据着儒学传承的核心位置,是六艺中生命力最强,资料保存最为完备的一个科目。《礼记·礼运》中有一段孔子陈述礼的产生过程的话,虽然从现代学术的角度看,猜测多于事实,但却能清楚地说明古人所理解的礼

8、的源起、内容与范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坏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日:‘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