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到“化境”: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pdf

从“化”到“化境”: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pdf

ID:53015426

大小:306.8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12

从“化”到“化境”: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pdf_第1页
从“化”到“化境”: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pdf_第2页
从“化”到“化境”: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pdf_第3页
从“化”到“化境”: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化”到“化境”: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2卷第3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0l_32No.32015年5月JournalofShenzhenUniversityrHumanities&SocialMav.2015从“化”到“化境”: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孙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佛山528000)摘要:“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古典美学范畴,较少为学者关注。作为一个母范畴,它在儒家衍生了“教化”、在道家则衍生了“物化”、“独化”等子范畴。《庄子》中的“化”思想最为丰富复杂,后世关学范畴“化境”即是承庄子大“化”思想而来在整个“化”范畴群里,“化境”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被用得最多最

2、广的一个子范畴.并且还是一个存活于现代美学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古典范畴。关键词:美学范畴;化;庄子;化境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2o15)03-0157-04范畴研究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切《段注上艺之而下从谓之化”,说明“教行”之义入点。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原因,很多古典美学范也是从“变化”义引申来的,《段注》又日:“化篆不入畴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系统的阐释.甚至还人部而入部者。不主谓七于人者.主谓艺人者也。今没有被“发现”。本文尝试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以化为变.匕字矣。”['1(P408)从“化”入艺

3、部来看.也说化,作初步的整理和阐释。明变化乃化之本义那么.许慎为何把“化”解释为“教行”而不是“变化”呢?笔者推测,可能是因为“教行”与人有关.专指人的变化.所以人们逐渐开始用带人旁的“化”来特指教行、教化。久而久之,反而掩“化”是个涵义较为丰富的字.也是个颇具中国盖了“化”的本义。因此才会在《说文解字》中出现“.匕特色的字确切地说.英文中并无与之相对应的单”与“化”的不同解释。再后来.很可能是由于“七”字词。“change”,“turn”,“aIter”等都只表“化”之一的字形太过简单.很容易与其他形似的汉字混淆.人义——变化.显得过于单薄浅显了。们干脆

4、就以“化”取代了“七”.最终“化行而也废矣”。按《说文解字》:化,教行也。从匕从人,也亦聱。而“化”字除了本义外,则逐渐引申出了教化、感化,《段注》释为“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上七之而下化生、化育,物化、化合、浑化,消融等多种含义。从七谓之化”[11(P407—408。那么.“七”叉为何意?《说文中国古人认为,变化乃宇宙自然的本性。对中国解字》:七,燮也,从到人。凡乜之属皆从,呼跨切。文化影响甚深的《易经》就被称为是变易之学。但《易《段注》释义:“变者,更也。凡变匕当做七,教化当作经》中并未出现“变”、“化”二字,而《易传》中则出现化。今变七字尽作化.化

5、行而也陂矣。”tll(P407)徐灏认了27个“化”字,含义只有三种。一指变化,如《易传·为二字当为古今字,应该说是有道理的。匕,从倒系辞上》:“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二指教化、感化,或人.以示变化.此为本义。而“化”之甲骨文。从二人,象者通过教化、感化而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如《易传·彖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亦可表示变化的含义。按传上》:“下观而化。”《易传·彖传下》:“圣人久于其收稿日期:2015—02—03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台港新儒学美学核心问题研究”(2013WYXMO118)作者简介:孙琪,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

6、从事文艺美学研究。·158·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2卷道,而天下化成。”三指交感化育.生长孕育。如《易涵越来越丰富、复杂。差不多出现了1O种含义.甚至传·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在《易传》里,更多。在此过程中,《庄子》显然起到了最关键的作“化”更多的还是以其本义“变化”的含义出现用。另外,在先秦时代,儒、道两家已经以其不同的思在《论语》中,“化”字未曾出现。《孟子》里共出现想倾向性各自选取了不同的“化”意在孔孟这里.五次,有三种含义,一处指死者,如《孟子.公孙丑章“化”主要还是指教化、感化。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教句下》:“且

7、比化者。无使土亲肤。於人心独无饺乎?”另化”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而以“教化”有三处指教化、感化,如《离娄.章句上》:“瞽瞍底豫,为“网上纽结”的一个儒家美学理论体系也随之建而天下化。”第三种含义较为复杂.出现于《尽心·章立、成熟。对于“教化”范畴的研究.已有较多学者涉句下》的名句:“大而化之之谓圣。”朱熹《孟子集注》足.此不赘述本文研究的重点在较少人关注的作为释:“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无复可见之迹,则不思道家美学范畴的“化”不勉,从容中道,而非人力之所能为矣。张子日:‘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在熟之而已矣⋯[zl根据朱子的注释.这个“化”字大约

8、指浑化无迹在《道德经》里,“化”共出现三次,分别在第三十与儒家相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