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连续GPS资料分析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论文.pdf

利用连续GPS资料分析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论文.pdf

ID:53031204

大小:1.00 M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14

利用连续GPS资料分析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论文.pdf_第1页
利用连续GPS资料分析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论文.pdf_第2页
利用连续GPS资料分析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论文.pdf_第3页
利用连续GPS资料分析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论文.pdf_第4页
利用连续GPS资料分析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利用连续GPS资料分析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0卷第1期灾害学v01.30No.12015年1月JOURNALOFCATASTROPHOLOGYJan.2015=======:========:==========:=====:================:====丁晓光,闫伟,张艺,等.利用连续GPS资料分析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J].灾害学,2015,30(1):56—62.[DingXiaoguang,YanWei,ZhangYi,eta1.Analysistheregionalcrustalmovementcharacteris

2、tics0fLushanM7.0Earth—quakebyGPScontinuousobservationdata[J].JournalofCatastrophology,2015,30(1):56—62.]利用连续GPS资料分析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丁晓光,闫伟,张艺,苏利娜r,张永奇(1.陕西省地震局,陕西西安710068;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3.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摘要:2013年4月20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四川芦山附近发生7.0级地震,造成较严重地震灾害

3、及其次生灾害。为研究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利用芦山地震震中周边陆态网GPS连续站2010—2013年的观测资料,得到发震区域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垂直形变场,获得距震中较近站点的同震位移;利用站间基线时间序列和应变参数时间序列得到了区域应变积累背景,并结合块体运动信息分离方法,进一步分析了震前可能存在的异常形变信息。从中得知:芦山地震发震区域处于块体挤出的“分流”地带,地壳水平变形量较小。站问基线QHBM—SCSN和QHBM—SCXJ在2012年下半年均出现偏离原有运动速率的趋势。SCXJ站时间序列信息分离结果显示,

4、其N向和E向应变贡献分量在2012年也有曲线转折现象。关键词:芦山7.0级地震;连续GPS数据;地壳运动;应变;时间序列中图分类号:P315.725;X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15)【)1—0056—07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5.01.012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断裂垫基础。带地震灾害频发,继2008年发生汶川8.0级地震之后,2013年4月20日该断裂带南段的四川芦山1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附近又发生7.0级地震,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

5、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根据四川省地震局本文以芦山地震震中周边23个“陆态网”连续给出的震源机制结果(走向214。,倾角39。,滑站2010—2013年的观测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起动角100。,矩震级Mw6.4左右,矩心深度最佳拟始时间由各站运行开始时间决定,截止时间为芦合为19km),有研究认为此次地震为一次逆断层山地震震后5天,即2013年4月25日)。为获得兼少量左旋走滑型地震。发震构造背景与汶川这些连续站较为准确的相对于全球框架的地心坐地震类似,均为青藏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块体受到印度大陆的俯冲作用而

6、向东挤出,遇到稳定的华标,采用了“全球网一全国网一区域网”分级控制南块体阻挡发生强烈挤压逆冲而形成地震。。的原则。首级控制网为77个全球均匀分布的龙门山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的一部IGS站点,将它们与18个“陆态网一期”(注:“陆分,也是我国地震灾害重点危险区和监测区。作态网一期”实际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2010为地壳运动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GPS台站在这一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后,将其改区域也有较为密集的布设。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称“陆态网一期”,而”陆态网络”本身则称为”陆态震后“

7、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二期”)连续站同时解算;全国网由中国大陆及网”)建设的GPS连续站,为研究了解地壳连续动周边17个IGS站点与全部“陆态网一期”站点组态变化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本文利用芦山地震成;而区域网则由研究区域站点,再加入区域附震中周边GPS连续站结果,对震前区域运动特征及应变时序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中探求与芦近的“陆态网一期”连续站和部分IGS站构成。山地震的可能联系,为研究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铺各级GPS网的基线解算均采用GAMIT收稿日期:2014—04—28修回日期:2014

8、—07—04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2BAK19B02);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专项(201208009—13)作者简介:丁晓光(1983一),河北沧州人,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GPS数据处理,地壳变形分析E—mail:tingsohu@163.corn58灾害学30卷暑_/一乜量\z嚣罾\r】运懈叫/置O00O077777/一5544350505一O.020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