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M7.0地震余震分布特征-论文.pdf

芦山M7.0地震余震分布特征-论文.pdf

ID:53746780

大小:753.3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2

芦山M7.0地震余震分布特征-论文.pdf_第1页
芦山M7.0地震余震分布特征-论文.pdf_第2页
芦山M7.0地震余震分布特征-论文.pdf_第3页
芦山M7.0地震余震分布特征-论文.pdf_第4页
芦山M7.0地震余震分布特征-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芦山M7.0地震余震分布特征-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第35卷第3/4期SEISMOL0GICALANDGEOMAGNETICVo1.35No.3/42014年8月OBSERVATIONANDRESEARCHAug.2014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4.03/04.013芦山M7.0地震余震分布特征蔡一川魏娅玲苏金蓉(中国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摘要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4月20日08时O2分芦山M7.0地震后近10天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精度较高的重定位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余震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推测芦山主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为大川一双石主断裂东侧的一条次级隐伏逆冲断层。

2、关键词芦山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双差定位法;余震分布特征0引言2013年4月2O日08时O2分在四川芦山发生M7.0地震,这是继汶川地震后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大川一双石断裂,距离汶川M8.0主震约87km。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自西向东主要由耿达~陇东断裂(F3)、盐井一五龙断裂(F2)和大川一双石断裂(F】)组成。大川一双石断裂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一条区域性大断裂,野外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其走向N43。E、倾向Nw、倾角45。一65。不等,东南侧为开阔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西北侧为古生代地层组成的中高山区(杨晓平等,1999)。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3、曾发生3次6—7级强震,分别是l327年天全7.0级地震,1941年宝兴与康定交界6.0级地震,1970年大邑6.2级地震(《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编辑组,1981),具有晚更新纪以来的强烈活动。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刘杰等(2013)、曾祥方等(2013)、王卫民等(2013)、张广伟等(2013)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取得诸多成果。哈佛大学矩张量结果显示,芦山7.0级强震断层面倾角约38。(www.globalcmt.org);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显示,断层面倾角约38.5。(王卫民等,2013)。为深入认识芦山地震断层面倾角及余震扩展空间范围,本研究收集主震

4、后10天余震到时资料,采用Hypocenter和赵珠等(1997)的速度模型,对余震进行初始定位,然后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获得较为精确的重定位结果,并基于重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图像,对芦山7.0级地震余震分布特征进行初步研究。1资料及方法1.1数据及台站截至2013年4月30日10时,四川地震台网中心记录到6262次芦山地震余震,其中作者简介:蔡一川(1979一),男,工程师,从事地震监测台网系统维护工作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41090292)资助本文收到日期:2014-03—0584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ML5.O~5.9余震8次,ML4.0—4.9余震43次,ML

5、3.0—3.9余震243次,ML≥1.0余震2687次,为研究芦山余震活动特征提供了资料保证。四川地震台网中心在进行地震编目时采用LOC3D、Hypo2000和单纯形定位方法,不同定位方法的速度模型和参数存在差别,因此编目结果可能出现系统差。双差定位方法是一种相对定位方法,定位结果依赖于初始位置,对绝对位置不敏感。因此,在本研究中,为了获得较为可靠的初始震源位置,选择ML≥1.0、记录台站数4个以上的余震事件,统一采用Hypocenter和赵珠等(1997)的速度模型进行初始绝对定位。芦山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200km范围内正常运行的固定台和水库台总共52个,主震后4O小时内的余震事件主要

6、采用这52个台进行重定位(图1)。在这期间,距主震震中小于35km的台站有3个,分别为宝兴台、雅安台和天全台,震中距分别为18km、27km和32km,这3个近台方位分布较好,在地震前期的余震事件定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芦山主震发生后,地震应急流动监测队伍于地震当天就开始在震源区周围架设流动台站,至4月25日共架设15个流动地震台站。这些流动台站主要位于余震区5Okm以内,与固定台站并网观测,所构成的地震观测网对余震区形成较好的方位覆盖,进一步保证地震定位结果的可靠性。在本研究中,21日以后的余震事件定位时增加这些新架的流动台(图图1本研究所用台站分布1),使得重定位结果更加可靠。1.2双差

7、定位方法基本原理及参数设置Waldhauser和Ellsworth2000年底提出双重残差定位方法,基本原理是:如果两个地震震源之间的距离小于事件到台站的距离,那么震源区和这个台站之问的整个射线路径几乎相同,则可以通过地震事件两两组对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地壳速度结构横向不均匀性带来的定位误差。近年来,双差定位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杨智娴等,2003;黄媛等,2008;张广伟等,2013)。本研究采用适合龙门山断裂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