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围观”现象的思考.doc

对“网络围观”现象的思考.doc

ID:53064450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1

对“网络围观”现象的思考.doc_第1页
对“网络围观”现象的思考.doc_第2页
对“网络围观”现象的思考.doc_第3页
对“网络围观”现象的思考.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网络围观”现象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网络围观”现象的思考摘要当下,“围观”一词颇为流行。在汉语词汇中,“围观”多为贬义,常指鲁迅先生笔下所塑造的“看客文化”。然而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围观”一词有了全新的存在方式和意义。在这种形势下,“围观”推陈出新,“网络围观”大行其道。那么,网络围观究竟有什么特点?怎么样克服网络围观的不足呢?关键词用观网络用观特征作者简介:高甄妮,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164-02一、对“围观”一词的解读“围观”是一个常见且简单明了的词,

2、就是许多人围起来观看,带有冷漠、看热闹、袖手旁观的消极色彩。然而,“围观”作为一种群体活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勒庞曾经在他的一本著作里层这样阐述过,在群体时代里,政治、社会信仰以及宗教的覆灭,基于科学与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类全新的思想条件以及生存条件,这两个基本的因素也是转型期的构成因素。罗伯特?默顿也对勒庞著作进行过评论,他评价说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可以用“千人一面”以及“孤独人群”来为自己的感受以及处境做出最好的诠释。正是由于这本书的适时性使其经丿力半世纪发展依然比较流行。然而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同样看到另一类状态,人们正在默默地发展变化

3、,人们也由亢奋逐渐趋于沉默,取向围观。如今,“围观”一词已成为了热门词汇,很多学者也把其理解为“共同关注”之意。凤凰网《I韦I观》栏目的广告词为:“不做解读,不加评论,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我们关注,我们思考,我们相信围观也是一种力量。”在这里,“围观”一词表现为一种有情有义、有理智、有思想的关注,是对公平正义有力的声援,对事件真相积极的探究。二、“围观现象”的演变(-)司空见惯的传统围观现象国人都喜欢评论,同时也喜好围观,通俗来讲,围观就是说人们在平时看热闹。新闻报纸传媒常常报道,类似在高楼的窗台之上,一个女孩准备跳楼,而楼下则有许多人在围观,不但有拍照

4、的,同时还有在里面起哄的人,不仅如此,同时还有一些人基于女孩跳楼一时进行赌约。结果可想而知,那女孩在人们的起哄声里从楼上纵身跳下。但幸运的是,楼下的救援部门已经做好了救生准备,使女孩最终存活下来。就事实而言,在血对别人生死存亡时刻丝毫没有救生意识的人应该受到良心与道德的责备。然而,就大部分围观场景来讲,只怕不止是谴责那么简单,其中内涵了许多人性和文化共性。当人比较多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在他们看来,并不是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在,还有其他人会救。这就是一种“旁观者效应”,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心态”。时至今口,“围观”也逃脱不了“看客心态”

5、的魔抓。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不信任感造就了这种传统“围观现象”的产生,同住一个小区,但彼此间不熟悉,不存在情感交集,因此就自然不会对别人的处境产生同情,更不会向别人加以援助。实际上,围观同样是一类心理需求。任何人都存在好奇心理,但是以往的“围观”现象仅仅是出于自身好奇心的驱动。围观,是对某一群体的认同,获得的是归属感,谈不上好与坏,只是一种心理需要。(二)“网络围观”现象应运而生伴随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网络围观”现象也慢慢步入人们视野之中。前段时间,陈凯歌导演的《搜索》在许多影院开始上映。这部片子女主演的一桩不雅事件被曝光出来,许多网络都对此事加以评

6、论,打击这位女主演,最终女主演由于忍受不了网友的不断语言攻击而自杀。这是“网络围观”的一起负面的事例,反映了“网络围观”所带來的消极因索。针对“网络围观”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做多角度的思考。“网络围观”,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网络生活方式的产物。所以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界里,都未对“网络围观”这一现象作出具体定义,人们也基于自身视角来对网络事件加以评论,总的來说主要分为两种观点。其一,有的人认为这种现象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其二,否定“网络围观”价值论,在有些人看来,网络围观的实质就是一群不明白具体情节的人在胡乱评论,有些人

7、其至在实行一种网络暴力行为。基于此,笔者认为“网络围观”现象就是所有网民在借助于网络平台对网络上流传的事件加以评论的行为,也是属于一种社会舆论的参与方式。曾有相关组织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高达85%的人群已经习惯了“网络围观”现象。这一数据表明,在当代社会,国人都在加入“网络围观”的浪潮里,许多人对这种现象的认知度达到了高峰。“围观”的方式在变化,但其背后对“围观”对象的心理认知需要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三、“网络围观”的特征及成因“网络围观”从侧面反映出了群体的一个特征,勒庞在他的著作里对群体的特征曾这样描述过:“基于一些特定环境下,人们会发现自

8、身会出现一些新特征,这些特征是一种群体特征,并不是个体特征。基于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