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的完美诠释——怀念王承绪先生.pdf

“师范”的完美诠释——怀念王承绪先生.pdf

ID:53270473

大小:243.9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17

“师范”的完美诠释——怀念王承绪先生.pdf_第1页
“师范”的完美诠释——怀念王承绪先生.pdf_第2页
“师范”的完美诠释——怀念王承绪先生.pdf_第3页
“师范”的完美诠释——怀念王承绪先生.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师范”的完美诠释——怀念王承绪先生.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4年第4期外国教育研究第41卷总第286期准,这件事给王先生增添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人学后不久,我接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出国通知。我去找王先生请假,他很为难地说,他此前主要研究英国教育,对印度教育了解得不多,现在年纪大了,恐怕没有精力再研究印度教育了,如果我一定要研究印度教育,他就不能指导我了。我惶恐万分,但是早已蕴含在心中的“印度情结”实在难以割舍,便向徐辉老师请教。徐老师支持我研究印度教育,并表示他负责做王先生的工作。第二天,徐老师通知我,王先生原则上同意我研究印度教育了。我去见王先生,他说,通过徐辉老师

2、的说明,他理解了研究印度教育的重要性,对我的研究能力也放心了,他也会尽力给我提供帮助。我当时怎么也想不到,王先生的“尽力帮助”并不是随便说说的。在我留学印度一年的时间里,王先生给我写了4封长信:他开始关心、了解、研究印度教育了!王先生说,他以前很少关心印度的事情,现在,凡是印度的事情他都会多看几眼。连我都没有想到的是,王先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英国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教授对印度近现代高等教育有很深人的研究,建议我收集相关资料。得知我找不到这些资料时,他就请在英国的朋友帮助查找并复印。从印度回国一年后,我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3、印度高等教育:问题与动态》写完了。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我带着书稿去请王先生帮我撰写序言,并提前写好了序言的初稿。等了一周多的时间,才等到王先生给我写好的序言。他的序言不是在我提供的初稿上修改的,而是在通读了我的书稿后的所思所想。而且,很明显,序言是在他的草稿的基础上誊写的,字迹工整端庄,几乎没有再改动的地方。由此可见老人家付出了怎样的劳动和心血,在发表学术观点时不人云亦云。修德修身寿晋期颐,笃学笃行恩泽桃李。王承绪教授寿享百岁有余,实在是我国教育学界尤其是比较教育学界莫大的福祉!我的成就与学识,是在王先生门下及由他指导建

4、立的平台上获得的,先生的人品与学品一直鼓励我的研究、教学与工作,终身受益。现在,王先生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悲痛,但是,可以告慰王先生的是,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永远铭刻在弟子们的心中,他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他对我国教育学科的卓越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令人怀念和敬仰。“师范"的完美诠释——怀念王承绪先生万秀兰(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04)王承绪先生仙逝,是中国和世界比较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无数比较教育同行特别是王先生弟子们的心中之痛。王承绪先生一生秉持强烈的爱国情操,孜孜不倦,博览群书,练就

5、慧眼识珠的能一'一No.4.2014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Vo1.41GeneralNo.286力,紧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时代需要,在引进、借鉴国外优秀成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窗口”作用,特别是开创性地主持或独立完成了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得到了中外比较教育界极高的评价,也当之无愧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教育终生成就奖,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王先生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地为中国教育特别是比较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是取得辉煌成就的一生。学高为师,

6、身正为范,王先生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师”和“范”的意蕴。在此谨向恩师致以崇高的敬意!一、道德楷模德之大者爱国也。王先生的“身正”首先体现在他深切的爱国情怀上。王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教育救国”论的影响,形成了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发展本国教育事业的观念。就读浙江大学时,他就发表多篇文章,介绍意大利、苏俄、波兰、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的教育经验。1938年受庚子赔款资助,王先生开始留学英伦。在此期间,为了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封锁,将国外最新出版的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出版物介绍到国内,王先生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先生的支持

7、下,毅然担任了《东方副刊》编辑委员会总干事和重量级撰稿人。这其实是王先生当时的一个重大抉择。因为这个总干事做起来非常不容易,要统筹安排各期(2年多共20期)主题及组稿、联络,而当时缺钱、缺人手、缺稿源。但王先生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亲自撰写了该刊十分之一的论文,很好地完成了著名的《东方杂志》赋予该刊的重大政治使命。不过正如料想的那样,这项工作还是耗费了王先生太多时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破格邀请王先生到浙大担任教授时,王先生已经来不及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了。这时的王先生再一次做出了他的人生选择:为了践行“教育

8、报国”的诺言,他听从祖国和母校召唤,毅然决定不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放弃令人留恋的英伦生活,而尽早回国服务,并在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建工作之后,急切地登上了返回祖国的第一班货船。解放后,王先生秉持“教育兴国”理念,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勤奋工作。结束“文革”时的种种不幸遭遇后,他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到改革开放时代的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