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的符号美学

论文学翻译的符号美学

ID:5337851

大小:857.7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8

论文学翻译的符号美学_第1页
论文学翻译的符号美学_第2页
论文学翻译的符号美学_第3页
论文学翻译的符号美学_第4页
论文学翻译的符号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学翻译的符号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论文学翻译的符号美学肖娴(重庆理工大学语言学院,重庆400054)摘要:传统翻译美学的理论根基薄弱,而符号学与翻译美学的联姻则可以弥补其不足,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关注语言的表征性、符号的逻辑结构、翻译标准的客观性以及符号学的包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提出符号美学的三大原则,即标记性结构原则、弱隐含原则和意义的多项性原则,旨在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用以指导翻译的具体实践。关键词:符号学;美学;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13)05-0048-06翻译是人类社会

2、最复杂、最艰巨的一项活动,它的建立和发展与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美学和文化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美学与翻译的联姻又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一大特色。刘宓庆(1986,2005),黄龙(1988),毛荣贵(2003),吴文安(2003)从不同侧面谈及翻译美学的范畴、标准以及实践方面的问题。然而,在笔者看来,传统翻译美学侧重于描述而非解释,关注审美主体的直觉经验而非客观规律,理论解释力不强。基于此,本文试图以符号学为理论框架对传统翻译美学做出补充,以求全方位地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规律和美学实质。一、传统的翻译美学中国传统译论深深植根于古典美学理论中,大致经历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对文艺作

3、品中形意的探讨,反映在译学中则是文派与质派的论争;另一条是翻译的艺术派,源于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关于文质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支谦在文中引用老子的“美言不信,[1](6)信言不美”来阐明佛经翻译的原则“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强调翻译注重的是质朴的文风,词藻修辞应让位于语义的忠实,这种好质贬文的翻译思想引发了后来的文质之争。另一方面,翻译的艺术派强调原作艺术意境的传达,将翻译完全纳入美学范畴,如陈西滢的形似、意似、神似论,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茅盾的“神韵”说,朱生豪的“神味”,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等等。相比之下,钱钟书的“化境”可谓

4、是对“意境说”最高层次的要求:“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1](418)有的风格”。纵观译学历程,无论是“文质之争”还是“意境说”,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美学———以哲学为基础,美学为辅的走向。然而,翻译美学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一定情况下其优势会转化为劣势。翻译美学的标准倾向于主观,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操作性不强。中国传统译论受哲学思想的影响,推崇体认、灵感、自省、意收稿日期:2013-08-30作者简介:肖娴(1981—),女,重庆理工大学语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学和符号学研究。·48·会、凝思、悟性等直觉性思维方式,力求心领神会

5、美学的最高境界“道”以及万物合一的“意境”,如严复的“神理融合”、傅雷的“深切领悟”。然而这些都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用逻辑去论证。曾文雄指出,“中国传统美学呈现出的不是对客体的反映,而是对客体的评价;不是给翻译的艺术属性以客观的美学解[2](191)释,而是给以主观的美学规范。”基于实践经验的译论大多为语录、评点式的随感,以此为关照的译本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学视翻译为一门艺术。要真正做好翻译,必须从美学角度去理解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美学实质。“美”不是具体语言层面上的机械对等,而是脱离语言形式束缚的神似,在神韵上近似于原文。我们不否认文化因素和美学成分的影响

6、,翻译过程的确有主观能动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有客观性的一面。“意境说”、“神似说”一直延续的是古代的一套模糊评价体系,虽涉及句法形式、风格等问题,却只是一个宏观的架构。而翻译最终都应落脚到语篇、句子、短语、字等各个层面的转换。忽略语言系统中的内在规律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描写,必将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在翻译美学看来,文学反映的是主体的审美意识。主体是文学是出发点,作品必须依赖于主体而存在,反映在翻译中则是译者和读者对译作的双重制约作用。作为原文信息的接受者和译语信息的发出者,译者首先以读者的身份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在体会原文意旨之后,揣摩其神情,加入自己的所感、所思并转换

7、为文字,又具有“再创造”的主体性。而译作一经完成,就具有独立的价值,其意义就脱离原作的约束,依存于读者的阐释。作品通过读者主体而显现自身,每一位读者都会赋予原作个性化的阐释,但是译者和读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可绝对化,其再创造活动必定以原作的意图为限度。至此,我们似乎陷入了困境:一方面,纯语言的转换必以牺牲原作的美学形态为代价,另一方面,艺术事实又不可完全还原为语言事实。“在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对原作不单单是进行语言分析[3](14-16)和逻辑分析,而且还要进行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如何在科学与艺术,美学与语言学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