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肥料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也谈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肥料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ID:5339318

大小:523.0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8

也谈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肥料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_第1页
也谈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肥料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_第2页
也谈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肥料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_第3页
也谈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肥料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_第4页
也谈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肥料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也谈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肥料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西农业科学2010,38(9):3-8JournalofShanxiAgriculturalSciencesdoi:10.39695.issn.1002—2481.2010.09.01一N胁.~一撇霎e._唧一a耋d一.渤拒咖一_p二.b.~胁一巾蓁一ⅢmK一~一-一_卸苦室一b一_.一胁差m霎三~、_一薹一一~.出.~脚㈣3u~一l也谈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肥料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褚清河,强彦珍(1.LlJ两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2.太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林绿化

2、管理中心,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农业中氮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氮肥利用率下降并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从农业中肥料利用率的科学本质及其试验设计原理出发,讨论了如何筛选和利用长期试验和大田生产试验资料评价肥料利用率以及肥料试验中施肥量、氮磷钾施用比例与氮肥利用率评价的问题,并提出在农业中应考虑施肥与增产的实际效应以及用不同养分肥料的配合施用来设计和分析施肥实践中氮肥利用率的观点。关键词: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施肥;田间试验中图分类号:S1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4

3、81(2010)09—0003—06FertilizerUseEficiencyandtheImprovingOptionsinMajorCropsinChina盯nⅢmCHUQing-he,QIANGYan-zhen(1.InstituteofAgriculturalResourcesComprehensiveSurvey,Shanx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Taiyuan030006,China;2.LandscapeManagementCenter,Taiyua

4、nHi—techindustryDevelopmentZone,Taiyuan030006,China)兰一∽一÷一量一n一..一n●.一蓦一n.~一洲Km一A鹪a一.增.量,氮肥施用过量是否利用率就一定下降,而肥1问题的提出料养分利用率下一降是否一就一是=耋必然造成我国粮食~肥料和土壤养分利用率一直是我国肥料学产量增加缓慢的原因,这是值得与广大肥料工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中心问题。为了提高施者深入讨论的问题。肥的经济效果与实现优质高产,我国土壤肥料工因此,笔者从讨论最近10年我国土壤肥料作者对提高土

5、壤养分利用率、土壤生产力和降低学界主流研究的试验设计原理和肥料利用率的肥料施用量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索。分析评价原理及方法出发,针对文献⋯的试验和张福锁等⋯的研究集中反映了笔者及其他研研究结果,讨论我国土壤养分和肥料利用率的问究者在这方面的观点和研究结果。最近,张福锁题,有利于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人科学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又发表“SignificantAcidi—2肥料利用率的本质与试验设计ficationinMajorChineseCroplands”论文l2j,提出了原理过量施用氮肥造

6、成土壤酸化问题。因此,更引起了国内外对化肥施用过量并诱发严重的环境2.1养分利用率指标应该反映土壤养分的作物问题的强烈关注。利用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肥料施用是否过文献[1】中列出了肥料利用率、氮肥的偏生产收稿日期:20l0—08—09作者简介:褚清河(1957一),男,山西娄烦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作物施肥技术研究工作。·3·山西农业科学2010年第38卷第9期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的计算方量,因此,氮素的利用率高,增产效果也不一定就l234法,但对其涵义及指标或参数在施肥研究中的重

7、好。因此,把氮肥利用率称之为氮素吸收率似乎要意义、各自的特点、所反映的实质问题,并没有更为确切。为了弥补肥料利用率难以准确反映肥明了而准确地解释和评价。文献[1】认为,RE(回料增产效果的不足和研究其原因,研究者提出了收率)是目前国内比较通用的指标,而且土壤和能反映作物体内养分转化利用的指标——生理环境来源养分少,化肥的增产效果很显著,RE能利用率。它和肥料利用率联合应用,可很好地反o∞∞很好地反映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状况,也似乎缺乏映肥料的吸收与转化利用状况及其增产效果。这试验依据。养分吸收状况好,施肥的

8、增产效果就可从表1得到进一步说明。好,文献[1]的解释也并不明了。文献[1]认为,AE在表1中,无论是氮磷等比还是以磷定氮条(农学效率)是评价肥料增产效应较为准确的指件下,在30—240kg/hm的施氮量范围内,不同标;PEP(偏生产率)也是比较适合我国目前土壤施氮量的氮肥利用率均在54.6%~81.5%范围和环境养分供应量大、化肥增产效应下降的现内,在该土壤养分条件下,施氮量等于或大于实,是评价肥料效应的适宜指标;PE(生理利用300k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