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重点总结

基础工程重点总结

ID:5365860

大小:214.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08

基础工程重点总结_第1页
基础工程重点总结_第2页
基础工程重点总结_第3页
基础工程重点总结_第4页
资源描述:

《基础工程重点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础工程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基础工程:基础工程就是研究下部结构物与岩土相互作用共同承担上部结构物所产生各种变形与稳定问题。2、基础:通常把埋置深度不大(小于或相当于基础底面宽度,一般认为小于5m)的基础称为浅基础。对于浅层土质不良,需要利用深处良好地层,采用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机具建造的基础称为深基础。3、地基:开挖基坑后可以直接修筑基础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那些不能满足要求而需要事先进行人工处理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4、基础工程设计包括基础设计和地基设计两大部分。5、基础的功能决定了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一下三个基本要求:⑴强度要求⑵变形要求⑶上部结构对基础结构的强度、刚度、耐久

2、性要求。第二章浅基础6、浅基础的设计步骤:⑴确定基础的材料、类型,进行基础平面布置;⑵确定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⑶确定地基承载力;⑷确定基础的底面尺寸,必要时进行地基变形与稳定性验算;⑸进行基础结构设计(对基础进行内力分析、截面计算并满足构造要求);⑹绘制基础施工图,提出施工说明7、考虑共同作用的设计方法: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之间同时满足静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两个条件的设计方法叫做考虑共同作用的设计方法。而常规方法只考虑了静力平衡,没有考虑变形协调。8、基础埋置深度:是指基础底面至天然地面的距离。9、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主要有四类:①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以理论公式计算f

3、p/k;②由现场载荷试验的ps曲线确定;③按规范提供的承载力表确定;au④在土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参照邻近建筑物的工程经验确定。规范推荐理论公式:fMbMdMc。abdmck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进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修正:公式:ff(b3)(d0.5).aakbdm10、地基变形按其特征分为四种:沉降量—独立基础中心点的沉降值或整幢建筑物基础的平均沉降值沉降差—相邻两个柱基的沉降量之差倾斜—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11、基础底面尺寸的确

4、定:Fk①柱下方形独立基础,其边长:b;②条形基础宽度:fdhaGww第1页共4页Fkb(只考轴心,不考偏心)(第28页)(fdh)aGww12、地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作用在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和不超过它的承载力特征值,即ppf,附加应力p计算条形基础zczazzb(pp)lb(pp)kckcp;矩形基础p.zzb2ztan(l2ztan)(b2ztan)13、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1)建筑措施:①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②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及合理布置墙体;③设置沉降缝;④相邻建筑物基础间应有一定的净距;

5、⑤调整某些设计标高(2)结构措施:①减轻建筑物的自重;②设置圈梁;③设置基础梁;④减小或调整基底附加压力;⑤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欠敏感的结构形式(3)施工措施:①遵照先重后轻的施工程序;②注意堆载、沉桩和降水等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③注意保护坑底土体第三章连续基础14、文克勒地基模型:地基上任一点所受的压力强度P与该点的地基沉降量s成正比,3即pks,式中比例系数k为基床反力系数(或基层系数),单位KN/m.文克勒地基模型的特点:把地基土体划分成许多竖直的土柱,每条土柱可用一根独立的弹簧来代替,每根弹簧与相邻弹簧的压力和变形毫无关系。这样,由弹簧所代表的土柱,在产生竖向变形的时候

6、,与相邻土柱之间没有摩阻力,也即地基中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剪应力。因此,地基变形只限于基础底面范围内。15、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将地基视为匀质的线性变形半空间,并用弹性力学求解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或位移。此时,地基上任意点的沉降与整个基底反力以及邻近荷载的分布有关。16、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把计算沉降的分层总和法应用于地基上梁和板的分析,地基沉降等于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各计算分层在侧限条件下的压缩量之和。第四章桩基础17、桩基设计包括下列基本内容:①桩的类型和几何尺寸选择;②单桩竖向(和水平向)承载力的确定;③确定桩的数量、间距和平面布置;④桩基础承载力和沉降验算;⑤桩身结构设计⑥承台

7、设计;⑦绘制桩基础施工图18、桩的分类:①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端承型桩和摩擦型桩;②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端承型桩: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其桩端一般进入中密以上的砂类、碎石类土层,或位于中等风化、微风化及新鲜基岩顶面。摩擦型桩: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侧阻力分担荷载较第2页共4页多的桩。19、根据成桩方法对桩周土层的影响,桩可分为挤土桩、部分挤土桩和非挤土桩⑴实心预制桩、下端封闭管桩、沉管灌注桩等打入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