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买制:历史沿革及其理论意义-论文.pdf

包买制:历史沿革及其理论意义-论文.pdf

ID:53752667

大小:1.31 MB

页数:29页

时间:2020-04-23

包买制:历史沿革及其理论意义-论文.pdf_第1页
包买制:历史沿革及其理论意义-论文.pdf_第2页
包买制:历史沿革及其理论意义-论文.pdf_第3页
包买制:历史沿革及其理论意义-论文.pdf_第4页
包买制:历史沿革及其理论意义-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包买制:历史沿革及其理论意义-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包买制:历史沿革及其理论意义木傅春晖提要:包买制普遍地出现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但历来的理论传统只是把它当做经济和社会转型当中的一种过渡现象。本文不仅回顾了包买制在西方工业化时期和中国清末民初的发展,而且通过对来料加工的描述和分析,指明了包买制并未在现代化的转型中终结,反而成为了工厂制度的重要补充。就包买制中所蕴含的乡村工业化和农民合作等问题,既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特别恰当的解释。要对包买制有充分的理解,必须对其具体运作方式和其背后所隐含的经济伦理都有细致的分析。对来料加工这样一种围绕着社会关系而运作的生产方式进行进一步研究,不仅将有助于解答上述问题,而且也将增

2、进对中国“乡土性”社会结构的理解。在此意义上,包买制堪称是一个在融合了“历史个体”的特殊性和理论概念的普遍性基础上的“理想类型”。关键词:包买制来料加工经纪人乡村工业化一、理论问题在韦伯看来,西方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过渡可以被描述为理性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他的论述中,国家的技术型治理、经济组织的合理化经营和个人的理性主义发展共同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总体特征。只有在西方,才出现了以专门的官僚阶级为基础的“合理的国家”(韦伯,2004a:165—177),并且在所谓的“自由”封建制下发展出了一套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法律体系(韦伯,2004b:199—200;李猛,20

3、10)。也只有在西方,才出现了“在固定纪律约束下的理性劳动组织方式”(韦伯,1987:13),近代企业家以“第一官员”的态度来进行经营活动(韦伯,2004b:23)。在禁欲主义的新教伦理指导下,现代工人把劳$本文源起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爱玉和周飞舟教授组织的若干次关于来料加工的调查。感谢两位老师在调查、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启发和建议,以及课题组的同学提供的各种帮助。也非常感谢匿名评审人给本文提出的细致、具体的修改意见。文贵自负。189社会学研究动视为天职,商人把获利作为获得救赎的手段(韦伯,1987:140)。加上商业化发展、工业技术不断提高、自由劳动力的普遍

4、存在等先决条件(韦伯,2004a:153),西方社会率先步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遍历史进程。东方社会显然不具备这些“历史条件”,特别以受“家产官僚制”支配的中国为代表。在韦伯看来,传统中国奉行一种以“适应世界”为宗旨的“儒教理性主义”,但是这种理性主义始终摆脱不了“巫术性理念”。士大夫们只接受过古典人文教育,没有任何行政和法律的知识,从而不可能出现和西方一样的“专家政治”。虽然中国也实行过变法,试图以训练有素的专门官吏来主持行政,但这样的变革往往只维持极短的时间,从来没有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韦伯,2004a:166)。而在经济领域,“几乎所有超出个体范围的有组

5、织的经济实体,都建立在现实的或者模仿的宗族化的基础上”(韦伯,2003:150),从而无法使其成为理性的“企业”和纯粹客观的经营关系(韦伯,2003:294)。更重要的是,传统中国没有出现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韦伯,1987:16),缺乏新教式的经济伦理,使得中国不可能走上西方特有的理性化道路。不管韦伯对传统中国的论述符合历史事实与否①,现代中国似乎已经走出了历史的宿命,也开始走上“理性化”发展的道路。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学者们从国家能力、政府行为、制度环境、市场发育、组织变迁、文化适应等等各方面做出过解释。但这些解释大

6、多都成为了“资本主义如何兴起”这一历史命题的注脚,或者是对历史事实持有某种否定性看法而作出的申辩,实际上却隐含了关于历史趋同的一致性意见。论者始终难以摆脱尾随者的心态,抱①余英时论述过和韦伯“大相径庭”的观点。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这本书的“序论”里,他把对“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这个问题的解答分为两个主要流派:“第一派从理论上断定资本主义必然会在中国史上出现,并且实际上已经萌芽,不过由于为种种特殊因素所阻,未能充分成长而已;第二派则并不预断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而是从事实出发,探讨传统中国为什么产生不出西方式的现代资本主义。”第一

7、派所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总结为“韦伯式的”(Weberian)观点。在这本书以及《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表现》等文章里,余英时通过儒家学说中“治生”思想和“奢”的观念的阐释,并结合对明清时候时期士商关系发生的变化的分折,反驳了韦伯对中国宗教和经济伦理的论断。他认为,明清商人已经具有一种类似于资本主义精神的“贾道”。不过,他也认识到:“决不能夸张明清商人的历史作用。他们虽已走近传统的边缘,但毕竞未曾突破传统。他们所遭到的主要阻力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必须另有研究。”(余英时,1998,2004)190研究述评包买制:历史沿革及其理论意义着对制

8、度移植的盲目崇拜,以一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