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解释到价值批判——价值哲学的性质及其路径反思-论文.pdf

从价值解释到价值批判——价值哲学的性质及其路径反思-论文.pdf

ID:53755106

大小:917.8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4-23

从价值解释到价值批判——价值哲学的性质及其路径反思-论文.pdf_第1页
从价值解释到价值批判——价值哲学的性质及其路径反思-论文.pdf_第2页
从价值解释到价值批判——价值哲学的性质及其路径反思-论文.pdf_第3页
从价值解释到价值批判——价值哲学的性质及其路径反思-论文.pdf_第4页
从价值解释到价值批判——价值哲学的性质及其路径反思-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价值解释到价值批判——价值哲学的性质及其路径反思-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5卷第1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01.35No.12014年1月JournalofJis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Jan.2014从价值解释到价值批判——价值哲学的性质及其路径反思胡志刚(常州大学思政部,江苏常州213164)摘要:原有的观点认为价值定义揭示了价值的先天本质或是一种共性归纳。但“价值”就是共相,价值定义中的“是”并非表达价值和谓词的同一性,而是揭示了切入价值问题的路径,提出了理解整个价值世界的价值模型,表达了研究者核心的价值关切和价值立场。在广义价值哲学的视野下,整个哲学的核心关切是价值问题。如果作

2、为价值哲学起点的价值定义不过是研究者自身的核心价值关切和价值立场,价值哲学、以及整个哲学的必要性何在呢?如何使价值哲学以及整个哲学超越于消极意义上的个人私见?自觉的价值哲学的核心任务是价值解释、价值批判、价值弘扬,价值批判提供了价值哲学超越单纯个人价值呼吁的可能性,是价值哲学工作的重心所在。价值批判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对价值模型的批判分析。主客体需要关系说的价值模型是功利价值模型,它的流行有深刻的时代理由,时代的发展也提供了超越它的价值理由,而超越的方式首先在于超越其价值模型。关键词:价值哲学;价值定义;价值解释;价值批判;价值弘扬;价值模型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

3、:A文章编号:1007—4074(2014)Ol一0007—11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B880009)作者简介:胡志刚,男,博士,常州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当前价值哲学研究的一个动态是不少学者都向价值现象,价值的定义被视为提供了价值的本试图以某种方式超越主客体需要关系说。但最基质。面对对主客体需要关系说的某些批评,李德顺本的问题有待解决:为什么要超越?超越什么?价先生指出,一是批评者混淆了价值本身和价值诉值哲学到底是何种性质的学问——一般地,哲学是求;二是价值定义是揭示价值的本质,至于应用不何种性质的学问?是价值哲学的首要事务_1]。他在一

4、次发言中给出了如下比喻:“只能要求鸡(价值哲学家)下鸡蛋,不一、价值的定义意欲何为能下出炒鸡蛋”。认为价值哲学是研究价值本身的价值中立的价值定义在既往的中国价值哲学研究具有核学问,我们先不论它能不能做到价值中立,首先标心的地位。最初学者们将价值设想为一个“范畴”,示出这种思路乃是一种旁观者的哲学,与李凯尔特是人类思维之网上的一个“纽结”,这是从人类把握倡导的“文化科学”的研究原则非常接近。对此的世界即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认识价值的。于是价值一种批评认为,哲学也应当改造世界而不是仅仅解的定义就主要是在与其他认识范畴(特别是真理范释世界。这种批评是不能成立的。哲学的内容可畴)

5、的关系中来把握价值,并受制于整体范畴体系以指向改造世界,并不是说哲学本身就是狭义上的的设计。改造世界,更不是说哲学在把握和解释世界的时随着价值哲学的自觉,学者们逐渐开始直接走候,不应当尽量避免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干扰,哪怕*收稿日期:2013—11—26在线杂志:http://skxb.jsu.edu.cn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揭示的对象是价值,也是如此。这样,所有的哲学有。正因为需要无法充任价值总体,人们才在它之努力的目标都是某种旁观者的哲学。正如李德顺外还发明了大量的价值词:道德、美、真等。若以一先生说:先把价值的本质客观地揭示出来,不管这种在日常生活中

6、被命名为“需要”的价值现象来规个本质人们喜欢不喜欢。定所有的价值现象,自然就遗漏了很多价值现象。杜威对旁观者哲学的反思更具针对性。杜威并非“需要”一词才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般地指出,以往的哲学设定了一个抽象的本质,这种本问,用哪个词可以无争议地标示价值现象的共质是固定不变的,只需要人们发现出来即可。从这相呢?个意义上,对象与研究者是无关的,我们可以在完再次,假如“价值”本就是标志各种价值现象全客观的意义上来揭示对象(这里是“价值”)的本(如求善、求福等)共相的语词,那么我们再寻求价质。但如果对象本身就是由人构成出来的(如康德值的“共相”,岂不是多此一举?这种共相之

7、上的共的看法),或者对象本身就是人历史地形成的(马克相,必然失去了经验羁绊,各种相异观点的差异只思的看法),那么想从定义来揭示永恒本质,就是一是“文字上的.[3379,因为被用来规定价值的词,已经种谬见了。超绝化了。哲学史上提出的用来规定价值的词,如假设我们放弃揭示永恒本质意义上的定义,同存在、需要、人格、自由等,人们都可以轻易地提出时不放弃旁观的纲领,那么价值的定义意欲何为存在价值、需要价值、人格价值、自由价值等来重新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价值的定义在于划定价值将它们纳入到价值世界,“价值”的这种黏性,只能的领域和非价值的领域,不是先验性的,而是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