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与学以致用:过度教育及非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年和2008年CGSS数据-论文.pdf

大材小用与学以致用:过度教育及非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年和2008年CGSS数据-论文.pdf

ID:53755760

大小:583.02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23

大材小用与学以致用:过度教育及非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年和2008年CGSS数据-论文.pdf_第1页
大材小用与学以致用:过度教育及非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年和2008年CGSS数据-论文.pdf_第2页
大材小用与学以致用:过度教育及非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年和2008年CGSS数据-论文.pdf_第3页
大材小用与学以致用:过度教育及非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年和2008年CGSS数据-论文.pdf_第4页
大材小用与学以致用:过度教育及非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年和2008年CGSS数据-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材小用与学以致用:过度教育及非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年和2008年CGSS数据-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教探索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2014年第5期大材小用与学以致用:过度教育及非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木基于2003年和2008年CGSS数据刘璐宁摘要:本文利用CGSS2003年和2008年数据估算了我国过度教育发生率,发现2008年过度教育发生率较2003年有所下降;进一步通过logistic向后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模型对个人因素、家庭背景以及劳动力市场等非教育方面的因素对过度教育发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个人因素中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年龄和工作经验对过度教育发生率有显著

2、影响,加入过政治团体的人、未婚人士、年轻人和工作经验较短者发生过度教育的可能性较高;劳动力市场因素中企业规模越大员工出现过度教育的可能性也越大,岗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与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存在正向的关系;家庭背景因素中父亲的单位类型也对子女过度教育有影响。关键词:过度教育;个人因素;劳动力市场重打击。经济危机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了矛盾,一、引言出现了青年失业率高、“文凭膨胀”、劳动生产率下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2011降等问题,1976年弗里曼著书《过度教育的美国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

3、6.9%,全面进入高等人》成为了最早从经济学视角关注这一问题的经济教育大众化阶段,其中个别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学家。《教育经济大百科全书》中对过度教育所下天津、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60%以上,已定义为“一个社会或个人所受教育超过了他的所需进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然而,高等教育的迅速或所望”。随后教育经济学泰斗莱文教授和Tsang将扩张也带来了一些与此相关的负面效应,在宏观劳过度教育表述为:“(1)相对于历史上较高受教育动力市场上表现为某些行业、某些地区、某些专业水平者,现在受相同教育的人的经济地

4、位下降了。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知识失业现象。从劳动者个人(2)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角度来看,一方面有些人发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3)工作人员拥有比其工作岗位要求较高的教育技相当一部分人处在大材小用和高知低就的状态。这能。”⋯2013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2013全球种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水平和岗位要求不均衡的状态,青年就业状况分析报告》,其中重点探讨了欧盟国家便是过度教育。20世纪60—7O年代,西方发达国青年过度教育的问题。2010年过度教育发生率北欧家迎来了高等教育的春天,尤其是人力

5、资本理论的国家为10.28%,东欧为21.92%,南欧为11.90%,兴起更使得大力投资教育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最西欧为12.16%,中欧为8.73%。除了官方统计外,主要的动力,但是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这些国家不同学者应用不同方法对一些国家过度教育发生率纷纷受到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的多重沉以及影响因素和后果进行了计量研究。收稿日期:2013—12—25作者简介:刘璐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北京/100070)本文受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6、劳动经济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30··教育管理·大材小用与学以致用:过度教育及非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过度教育进入我国学者研究视野最早要追溯到的过度教育发生率进行了估算。1991年,随后论文数量一直比较平稳,直到2003第三,缺少时间跨度和对过度教育影响因素的年第一届大学扩招生走向社会,过度教育的研究成深入挖掘和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不果数量也出现了一个陡增态势。国内研究表现出以但劳动者教育层次有所变化,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也会有所变化。由于数据等原因所限,以往研究

7、在第一,对中国是否存在过度教育的争辩至今从测算过度教育发生率时仅测量了1年的过度教育发未停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所长生率,而忽略了过度教育发生的动态变化,另外在蔡唠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对于一个国家的就业来说分析过度教育原因时大多数学者将过度教育完全归教育永远不过度;而以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院长于教育一方,缺少深入系统的影响因素挖掘。赖德胜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高等教育投资的确存在在劳动力市场中,大材小用现象的出现说明受很大的风险,过度教育确实存在。争论的焦点实际教育者的所学超过了岗位当前所需,在

8、微观角度看在于对过度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同。例如李家才认为:的确有过度教育问题的存在,但我们认为我国现阶“高等教育过度化的确切含义,可归结为两点:一是段的过度教育并不等于教育规模就已经超过了社会过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这表明高等教育规模过所需,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扩张;二是相当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它表明和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特有产物,具有结构性高等教育的层次被过分拔高。”很显然这种定义只是和阶段性的特点。基于这一判断,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