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成立前提及内容转换-论文.pdf

政治的成立前提及内容转换-论文.pdf

ID:53757673

大小:535.6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4

政治的成立前提及内容转换-论文.pdf_第1页
政治的成立前提及内容转换-论文.pdf_第2页
政治的成立前提及内容转换-论文.pdf_第3页
政治的成立前提及内容转换-论文.pdf_第4页
政治的成立前提及内容转换-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政治的成立前提及内容转换-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第4期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No.4.20J4(总第152期)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GuizhouProvinci~CommitteeoftheC.P.C(SerialNo.152)政治的成立前提及内容转换孙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无论现实的政治还是政治学理论,政治的成立前提和内容转换都表明了一个基本原则,即社会联结优先于政治内容。“社会联结”作为政治成立的前提只是某种准备性要素,经由对它们的运作(就是社会连接)一定的要素才可能转换生成为具体的政治内容。这个原则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存在的第一性和第二性问题,而是对政治特性的某种功能性表述;与

2、这个原则相一致、且互为表里的运作机制,在于“政治生成”与“政治维系”的同时共存和相互作用。政治内容得以“生成”的根据,在于对社会联结的划分及其关系处理;现实政治的“维系”不仅以此为前提,而且就体现为运作各种社会联结所具有的意义或所达到的目的。关键词:政治的社会联结;政治生成;政治维系;社会政治中图分类号:D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4—0036—07无论如何定义政治,总可以从分类的角度、或以某种分类标准,把某种叫做“政治”的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但是,分类角度或标准并不等于所指对象或领域的成立根据,或者说,作为学科区分的工具,分类方式并不能保证就体现或揭示了

3、政治的本体性质。比如,当我们把政治看作对权力的执掌及其资源配置时,“权力”的价值取向就被悬置起来了。但是,政治并不是中性的,各种“执掌”和“配置”作为政治活动的形式上也就有着不同的合理性,从而使得具体的政治内容是由不同标准来判定的。因此,从现有的比较权威的、或普遍采用的各种政治学概论或教科书来看,⋯虽然它们关于政治的定义都各有道理,但是都没有看到,现实的政治总是包括、并经由两个必要环节才是可能的和具有真实含义的。这就是说,当我们言及政治的时候,一方面总是要(至少是潜在的)涉及到它的成立前提,另一方面,真实的政治内容总是在某些要素转换中生成的。不过,这两个环节只是从逻辑上讲的,并不必定具有真实

4、的时间先后,相反,它们是一种建构并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不难看出,上述对于政治特性的认识具有学科创新的意义,至少是试图弥补现行政治学在看待和理解政治方面的某些不足。事实上,对此的分析论证不是一篇短文可以完成的,不过为了尽可能突出重点和简洁明了,还是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加以集中说明。其一是问题的提出。其二是分别说明政治成立前提和内容转换的基本原则及其运作机制,即社会联结优先于政治内容的原则、以及政治生成与维系同时共在并相互作用的机制。需要指出的是,“其二”虽然是分别说明,但这个原则和机制却是互为因果和互为表里的。一、问题的提出在现行的政治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政治”本身缺乏前提,而之所以如此,

5、主要在于把政治学做了价值中立的理解。就已经看到这个问题的著述来讲,批评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收稿日期:2014—03—31作者简介:孙津,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比较现代化。·36·孙津:政治的成立前提及内容转换接从技术层面指出价值中立的不可能,另一个是从人类文明的导向选择角度指出,政治的学科界定及其真实含义取决于某些社会因素(或社会意义的现代性)的变化。主张价值中立的根据很简单,即政治学应该有自己的科学性、以及范畴的普适性。但是,“价值取向”的含义并非只是主张哪一种政治理念或意识形态,它还包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

6、意思。正因为如此,至少从技术角度讲,政治学研究要想做到价值中立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是极其困难的。换句话说,恰恰是为了保持学科的科学性和范畴的普适性,为什么提出和怎样对待“政治”本身就成了一个具有价值取向性质的现实问题了。事实上,政治的价值取向并不是某种外在性的功能延伸,而是和它的范畴普适性互为表里的特性方面,只不过在具体的运作中它们往往显示出不同方法论的选择特征。所以奇尔科特不仅认为政治的价值中立只是一个“科学神话”,而且还明确指出,强调政治与政治学专业的区别不过是在“要求政治上的保守和顺从”。就社会变化来讲,正是人类文明的价值取向使得现代性本身成为争论不清的问题。因此,从学术角度讲,即使

7、提出所谓“后现代”作为新的概念,其经典的或权威的表述都可以看作是“德法论战”的延续、展开、以及变形,而在那场论战中,德国的哈贝马斯和法国的列奥塔所针对的,恰恰都如何看待现代性。在这种情况下,奇尔科特在他的《比较政治学理论》中明确指出了政治学边界的变化情况,并为此书加了一个副标题,即“新范式的探索”。不过,奇尔科特只是主张用各种批判的态度对待政治学研究,但还没有在学科独立的意义上把这种对待本身作为政治成立的前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