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式德育:德育人文关怀的再现与重构-论文.pdf

契约式德育:德育人文关怀的再现与重构-论文.pdf

ID:53765542

大小:255.13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5

契约式德育:德育人文关怀的再现与重构-论文.pdf_第1页
契约式德育:德育人文关怀的再现与重构-论文.pdf_第2页
契约式德育:德育人文关怀的再现与重构-论文.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契约式德育:德育人文关怀的再现与重构-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86·《教学与管理》2014年7月20日契约式德育:德育人文关怀的再现与重构冯荣(浙江台州学院党委学工部)摘要德育现代化要求师生应该建立起平等的契约关系。契约式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自主确定德育目标、载体和方案,并且平等地与教师签订发展契约,教师则按照契约要求引领学生朝着德育目标发展。从内涵上审视,它蕴含的是德育主体间的双向期待;从本质上拷问,它实质上是人本德育的真实显现;从逻辑上去探析,它彰显的是德育转型的现实需求;从价值上去追索,它体现的是人性关怀的本质要求,不仅促进了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了德育个体的心

2、理发展需求,而且更是促进了德育师生关系的重构,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人本价值。关键词契约德育再现重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契约的社会,“任何人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并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即便是在今天,且显性地以行为制度规范、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奖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也不能割裂契约关系而惩规章、职业目标规划等方式所呈现,甚或隐性地独立存在。比如,企业与员工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以普世的人本价值追求、文化涵养积淀、精神品格的契约,学校与学生存在着教育与被教育的契约培树、情绪心理期待等为有益补充。总之,契约

3、关系等。从观念形态上来表征,契约实际上体现了自我及其内在原则是基于交换关系而自由、平等建立的目标理念、价值追求与指导思想;从实践系统上的,它所涵盖的精神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来分析,契约更多地彰显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也是民主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在灵魂,更是高校双向激励与平等关系。建立契约就是要充分体现缔推进民主管理、彰显人文关怀的牢固根基。约双方的自主性、平等性和自觉性,实现彰显人性、契约式德育,究其理论内涵可归结为:学生在平等互赢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若将契约迁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自主设定目标、自主选择载移到学校

4、德育的视域,必然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体、自主设计详案,并且平等地与学校签定德育发育理念,也有助于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有助展契约,同时按照该契约的要求开展德育实践活于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现动,获取因实现德育目标的相应奖励;而教师在此代德育。过程中,则按照契约要求引领学生朝着德育目标发展。进一步剖析可知,契约式德育体现更多的是自一、内涵审视:德育主体的双向期待由、平等的人本理念,它以学生与教师、与学校制定“契约”一词来源于古拉丁语“contracts”,意为共同认可的教育教学理念甚或校园管理制度等为“交易

5、”。其主要特征为“选择缔约方的自由、决定缔重要抓手,以实现学生个性扬长发展为最终目的,约内容的自由和选择缔约方式的自由”[11。从狭义上以彰显德育人文关怀为价值回归。在此,德育主体来说,“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问因为缔约而彼此期待并相互监督。换句话说,学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义生身上蕴涵着教师的期待,教师的身上也凝结着学务。”t2)现代汉语词典则将其定义为“双方或多方协生的期待。比如,学生期待按照缔约的内容获得教商后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约”。契约,从本质上来讲师的认可、赞誉或者惩处,而教师则希

6、望学生按照调整的是缔约双方的伦理关系、行为规范和其他共约定完成预定的德育目标,进而以他们的完成度作同的约定等。契约已经相对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学生为自身的期待回报。当然,德育主体双方作为缔约该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性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项目编号:11YJC710044)的阶段}生成果冯荣:契约式德育:德育人文关怀的再现与重构·87·的当事人,也相应地有贯彻、监督甚或调整契约的三、模式凸显:物本德育的时代摈弃“法理”义务,更有着规范双方是否诚信履约的“道德”义务。综观德育的发展史,以“人”为本古而有之

7、并且蕴含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之中。如春秋时二、本质拷问:人本德育的真实显现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本治则国人是“宇宙之精华”,是“万物之灵长”,是德育固”。但总体上来看,现代德育的人本思想源于西方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人,德育就失去了意义、失的人本主义思潮,确切地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去了价值,也失去了方向和生命力。同时,“人是有示了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思想基意识的类存在物”。在一切生命中,人的生命具有最础。因此,从本质上剖析,我国科学发展观中的“以高的价值。“现实中的人绝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人

8、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在反对“物本”、“神本”,以他人和外界的教育和塑造;相反,每个人都能够正及肯定人的价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同性。这一常地且‘自由’、‘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点,从现今社会发展的视野中去观照,德育模式必命活动当作是意识的对象,能动地予以支配”。[3】正然要求不断地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