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卢静:《去年的树》说课.docx

大陆卢静:《去年的树》说课.docx

ID:54064421

大小:17.39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4-13

大陆卢静:《去年的树》说课.docx_第1页
资源描述:

《大陆卢静:《去年的树》说课.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陆卢静老师说课主要是想讲两个内容,两点。第一个是我对这个童话的一点认识,这个童话的特色,我想用一个文学评论家那说的一段话来说,他说:这个童话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连三岁的幼儿也能听懂,然而才高八斗的大学问家也为之动容。而且我有一个朋友,是儿童文学博士,他曾经对我说他读了这个童话以后,断了他写童话的念头(有听课老师笑),然后我自己每次读到这个童话的时候,很奇怪,读着读着我就会慢慢发呆,然后就会想很多很多很多,然后就会觉得它有很多让你的情感升发点。我在想,作为一个成年人有这么多的东西,作为四年级的孩子,到底会是怎么一个状态呢?总之我在想,这个童话它为什么那么

2、迷人?我现在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解释,也许有的东西根本不需要解释。第二点我想讲的就是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因为要上这一课,我就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办公室的一个老师听,讲给她听呢,然后问她感受。她说一种淡淡的忧忧的感觉,心里觉得堵的慌。然后我又讲给她八岁的女儿听,小女孩就说:我很难过,我心里像堵着东西一样。我感觉她母女俩很同心的。又讲给一个朋友听,朋友说她想起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她觉得非常落寞。然后还有一个成年朋友说,去年的树,题目很哲学。讲给一个小男孩听,他说人类不该砍树。那我问过很多人,每个人都是随口说出

3、的第一感受。人是个体的,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他的感觉自然是有区别的。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解读要符合人性,所以应该是多元的。我就把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作为重点,作了一些具体的尝试。比如说运用那个“交流条”,“交流条”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自由交流个人的感悟。课堂上学生的,他确实还写出了一些东西,确实有感悟,我曾经犹豫过,要不要在课堂上用这个“交流条”,因为一旦写东西就会花时间,有的时候花了时间以后,所起的效果如果不大的话,就会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可是后来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用“交流条”,有两点:学生他交流到最后,有可能把最初的一些想法忘掉

4、,而随大流走了;第二点有这么一个“交流条”进行提示,更利于学生的表达,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我觉得部分学生会养成抓关键词,然后就是抓重点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另外,在课堂上,我也想将个人的一些感受加进去,原因很简单,在文学作品面前,我也是个学习个体,我也对这个童话有个人感悟,并且愿意将这种感悟传递给别人。所以,我愿意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乐趣。那么,虽然文学作品需要多元解读,但有的东西,有的根本东西还是共通的。比如说读者都会被这个故事感动,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读者,我个人认为还是一种情,不管是孩子们认为的友情,还是我认为的爱情。这种情很简单,单纯,认真。我甚至鸟儿对树

5、的那个,鸟儿那个角色很像我看的《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他就那么单纯,就那么简单,就那么执着。所以,我觉得文学作品再多元解读它也是有一个魂的,但是有朋友提醒我,你千万不可以把这个魂用自己的语言解剖出来,如果说白了,理清了,就没意思了。有些东西含蓄一点,有空间更好一些。最后想说的是,今天上午听了三节不同地方的课:香港、台湾、澳门,真的是让人耳目一新,我觉得有些东西需要我下来还慢慢地思量,向你们多学习。另外,我自己“当局者迷”,还有就是希望能够其它的专家、老师、同行给予我点拔、指正,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