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三境界.doc

文本解读的三境界.doc

ID:54154883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4

文本解读的三境界.doc_第1页
文本解读的三境界.doc_第2页
文本解读的三境界.doc_第3页
文本解读的三境界.doc_第4页
文本解读的三境界.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本解读的三境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本解读的三境界(作者:汪昌友  吴晟民)    所谓解读,就是探寻作为对象的指号系统中所涵蕴的内录信息。这种探寻也是一种选择。即在诸多可能的信息组中选定被认为具有特殊示意的一组。由于是选择,所以具有解读者自身的主观性,因此解读也是一种创造(因此存在发生曲解和误解的可能)。    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属于“纯私人”解读(曲解和误解都无所谓)。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与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教材承载着更多的公众教化功能,包括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文明层面等方面,涵盖主体个性和社会共性两个维度,同时义不容辞地调和着

2、个性和共性的和谐共处。    因此,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不仅要发散性思维,彰显多元解读(诸多可能的信息组),而且要基于核心价值的聚焦性思维,凸显主题解读(特殊示意的一组)。既要克服肤浅的多元的盲视,又要避免过度诠释的洞见。    笔者就课堂中文本解读方面进行长期观察,借用邵雍的《观物外篇》的“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把当下的文本解读状态归结为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以目观物 ,盲人摸象    以目观物,往往只是浮光掠影,课堂观察表现为“浅”。经常以两种态势呈现:一是罗列文本中“诸多可能的信息组”

3、。如关于《春酒》,师生共同解读出下列元素——风俗美、人情美、童真童趣、母爱、民风民俗,在整个解读过程中,没有“观大略”,只有“局域打探”。笔者感觉学生就如盲人摸象一般,文本的各个元素如“柱”,如“墙”,如“扇”……在此基础上,老师强加给学生“琦君笔下的‘春酒’已不仅仅是春酒,而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春酒是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作者思乡情结的寄托,是生生不息的民族根!”课堂中的解读形成“质壁分离”。    二是布陈各种题材的“物质性”,教材解读如“观赏功能”的“水果拼盘”。一般只停滞在“色泽、形状”层面,“香、味”

4、层面都不曾品味,更不曾深究其来龙去脉、身价声誉等层面。如《端午的鸭蛋》,教师引领学生对其“色美” “味美” “形美”进行了解读。除此之外,老师还让学生明白,作者对鸭蛋不仅从正面进行了直接的描绘,还采用了不露痕迹的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至此,物质层面上的鸭蛋就从语言的朗读、鉴赏及表达的技巧等三方面进行了解读。类似这样的解读就是“以目观物。”    第二境界:以心观物,按图索骥    以心观物就是主观先行,或基于情感定位之后的解读,或纯粹凭借自己喜好随意解读。课堂观察表现为“偏”。笔者曾经观察一位老师的课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媒体

5、呈现的视觉冲击,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执教老师的演讲,我震撼于罗布泊前后的巨大反差,几乎拍案而起,“一定要追查罪魁祸首!”遗憾的是,执教老师此刻脱口而出:“人类啊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当时我就写下了这样一句感想:“没有庭审的决断。”追查凶手的过程应该有严肃的态度、严谨的思辨、严密的逻辑,有了这样的解读准备,引领学生探寻“悲剧的根源”才能够心服口服,入心入髓。我们解读文本往往有“按图索骥”的陋习。把“文本”“教参”当做“图”,亦步亦趋地寻“骥”(主题)。用这种方法文本解读呈现两种现象:其一,有些教师长期以来备课只读教参,根本没有先读

6、文本的习惯。“教参是鸦片”(叶圣陶),让不少教师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对文本缺乏独立的有深度的思考。其二,以教师的身分功利性地肢解文本,仅仅就文本的文字符号机械解读。    笔者曾在全国优质课观摩中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名老师对胡适先生《我的母亲》这样解读:角度一,母亲;角度二,后母;角度三,婆婆;角度四,妇人。当从角度四解读时,(选文为“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强调母亲面对侮辱有刚气。这没有错,但是不应该把“寡妇”解读为“妇人”!虽然两者都是女人,但

7、是我们细细品位,就发现“寡妇”的生存比“妇人”艰难。一方面“寡妇”孤苦无助,办事难度大;另一方面“寡妇”处境艰难,“寡妇门前是非多”。这样一改,令母亲的刚气品质褪色不少。    第三境界: 以理观物 ,一叶知秋    林语堂说:“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因此最有效的文本解读应该是以理观物。我们不妨用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的一个比方来解释“以理观物”,即“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文本呈现的往往是“飞沙、麦浪、波纹”,这些都是表象,而且浅显直白

8、,无需在这个“学生已知”的疆域左冲右突。文本解读强调“准度”“深度” “广度”,应该聚焦在“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以为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与“与时俱进”并重。前者强调文本历史意义的解读,后者强调现实意义的解读。    “知人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