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虚构”来看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困境及出路--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①

从“非虚构”来看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困境及出路--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①

ID:5419804

大小:719.0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10

从“非虚构”来看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困境及出路--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①_第1页
从“非虚构”来看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困境及出路--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①_第2页
从“非虚构”来看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困境及出路--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①_第3页
从“非虚构”来看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困境及出路--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①_第4页
从“非虚构”来看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困境及出路--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①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非虚构”来看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困境及出路--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乡土文学研究从“非虚构”来看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困境及出路———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①○秦香丽自《人民文学》从2010年第2期推出“非虚构”“非虚构”创作中获取一点经验。这一文学专栏以来,“非虚构”逐渐受到文坛的推一崇,亦成为各大期刊杂志争相推出的栏目之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有如此效应,固然与《人民文学》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是“非③的“国刊”地位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非虚构”虚构”文学不可多得的作品,在中国文坛的影响甚大。的“恰逢其时”。对此,李敬泽说,“非虚构

2、作品的前者是梁庄及梁庄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苦难史”,根本伦理应该是:努力看清事物与人心,对复杂混沌后者是“梁庄人”的“漂泊史”和“心灵史”。前者的经验作出精确的表达和命名,而这对文学来说,已的文学场域恰恰生成了乡土文学“旧传统、新内容”经是一个艰巨而光荣的目标”②。也正因为如此,的情境,而后者则是全新的时代命题(尽管有些作家“非虚构”推出的很多作品均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最将之写成“新传统,旧内容”的糟糕状况),两者合典型的便是梁鸿的两部“非虚构”乡土文学———《中起来便是新世纪乡土文学所有的主题:“农

3、民进城”、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乡土生态”和“乡土历史”。表面看来,“非虚构”与“新世纪乡土文学”之《中国在梁庄》所涉及的内容有“坚守土地的农间缺乏必然的意义关联,实则不然。用“非虚构”来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进城农民工”,质疑当下的文学是《人民文学》设置该栏目的初衷,这些内容在其他作家那里得到了极大体现。我们在刘也是诸多研究者的用意所在,反映在乡土文学领域亮程的《凿空》、孙惠芬的《上塘村》、林白的《妇女内,便是用“非虚构”的真实维度质疑新世纪乡土文闲聊录》等中均可以看到乡村无

4、论是从外在形体还是学的“伪真实”。也就是说,有关乡土题材的“非虚内在肌理的溃败。即便是在历史的维度中,探讨乡村构”作为一种互文性的存在,以“补白”和“镜子”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也在我们的乡土文学中有所的形式让我们看到新世纪乡土文学的诸种病象。体现。莫言的《生死疲劳》、贾平凹的《秦腔》、赵德新世纪乡土文学的时代命题是城市化,其主题是发的“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天理暨人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明的全面溃败及生态环境的恶欲》、《青烟或白雾》,分别对应了“土地”、“道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失衡等,其情

5、绪是向传统靠德”、“权力”在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蜕变)等,这拢的文化乡愁。其病症是作家无力应对现实,书写现些在历史的关联中展示乡村及农民的命运的作品已在实,或直接从现实撤离遁回乡土,刻意在回忆式的书文坛颇有影响。写中寻找一种田园意识和家园意识。其出路是直面现然而,颇为讽刺的是,《中国在梁庄》却赢在了实,重构乡土经验。鉴于此,我们不妨从梁鸿等人的“真实”二字上。这种真实就在于揭示了乡村的复杂31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www.fineprint.com.cnÌREATI

6、ONANDCRITICISM乡土文学研究C2013年4月号(下半月刊)总第163期性,既杜绝了“怀恋式”、“挽歌式”的乡愁,也拒度逻辑、文明冲突和性格特征,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绝在历史的视野中发掘“一根筋”式的人物来展示农事情。并非因为没有人描述过或关注过他们,恰恰相民的命运和永久的人性潜流。因此,也可以说,这是反,而是因为被谈论过多。大量的新闻、图片和电视一种“不矫揉,不造作”、“不虚美,不隐恶”的真不断强化,要么是呼天抢地的悲剧、灰尘满面的麻实。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他木,要么是

7、挣到钱的幸福、满意和感恩,还有那在中们身上并非一味呈现出“城市化”的负面因素,也并国历史中不断闪现的‘下跪’风景,仿佛这便是他们非执拗地恪守传统,而是在一种忧思中接受现实。五存在形象的全部。‘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包含着诸奶奶、春梅、巧玉,甚至村支书韩治景和县委书记,多社会问题,歧视、不平等、对立等复杂含义的词语,都足以颠覆我们脑海的农民形象和基层领导形象。更它包含着一种社会成规和认知惯性,会阻碍我们去理④重要的是,每一个农民都是一个言说的主体,用自己解这一词语背后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生命存在。”的亲

8、身经历诉说着当下村庄的命运,告诉我们城市化不能以牺牲乡村与农民为代价,就像那位颇带书生气不言而喻,“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的突出的县委书记所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绝不能盲目遵问题已成为新世纪乡土文学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一守教条般的政策,乡村文化固然有它的惰性,但也必题材的文学始终不尽人意,只是按照既定的命运逻辑须认识到乡村文化的容纳力,不能一味抛弃。戏剧化地营造情节,以各种“悲剧事件”带出人物,此外,较之于直面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叙事,而真正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意识。这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