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122中庞萍哲理诗教案.docx

哈122中庞萍哲理诗教案.docx

ID:54231942

大小:22.9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15

哈122中庞萍哲理诗教案.docx_第1页
哈122中庞萍哲理诗教案.docx_第2页
哈122中庞萍哲理诗教案.docx_第3页
哈122中庞萍哲理诗教案.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哈122中庞萍哲理诗教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哲理诗词(执教者:庞萍)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明确哲理诗蕴含的的哲理,提高把握文意的能力,提高思辨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讨论,揣摩,思考,明确表达观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自然景物、日常事物中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提高发现美、感悟美、表达美的能力。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

2、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些哲理诗。二、进行新课分小组讨论,四组分别说前四首诗中蕴含的哲理(一)、《放言》(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明确: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

3、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二)、《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明确: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三)、《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明确: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

4、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明确: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

5、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经过以上四首诗的讨论,我们再来理解体会下面八首诗歌,每组两首。(分组讨论)(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明确: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六)、《观书有感》(朱熹)“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明确:诗人借助方塘,形

6、像的抒写自己钻研书卷的体会。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这首诗讲的是学习要注意方法,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的知识,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首诗形象新颖,情趣盎然,因为富于启发而历久弥新。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七)、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确: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7、。这首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实,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全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精警简括,逸趣横生,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八)、《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明确: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的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

8、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荀子《劝学》中也说:“登高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