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我们的温柔.doc

谁偷走了我们的温柔.doc

ID:54234666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5

谁偷走了我们的温柔.doc_第1页
谁偷走了我们的温柔.doc_第2页
谁偷走了我们的温柔.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谁偷走了我们的温柔.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谁偷走了我们的温柔?[2011-7-222:18:00

2、By:王君]谁偷走了我们的温柔?一学期结束了。晚上朋友聚会。一大帮子人都是教师。年轻的刚上讲台,年长的已将退休。重点中学的有,普通中学的更多。大家都疲惫且憔悴,叫着嚷着举杯祝福又挺过了一年。酒中聊天,个个口吐真言。谈及教师秘笈,大都脱不了两个:厉害!做教师必须厉害,必须相当的厉害!这厉害,有两层意思:一是专业必须厉害。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口味都高,高到挑剔。专业平庸的教师,上课质量平庸的教师是很难得到认可的。二是“为人”必须厉害。首先得让学生怕你,畏惧你,否则,根本无法控制课堂。大家的感受惊人的一致:现在的孩子,特别

3、是初中的孩子,绝不会因为喜欢你就尊重你的课堂,绝不会因为喜欢你的课就认真做你的作业,绝不会因为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教育的难度远远超过教学的难度,维持正常的秩序,几乎是对每一个教师的挑战。我细细观察朋友们,确实都多少有点儿“脸露凶相”。特别是几个教龄还短的普通中学的年轻朋友,为师不过几载,似乎个个都已经历了沧海桑田,观念大异,性情大变,言说起和学生“交手”的故事,惊心动魄甚至骇人听闻。在他们的脸上,先前的温柔恬静几乎无存。作为老教师,我实在太理解这种变化的无奈。我的经历算丰富。中国什么样的学校都呆过了,什么样的学生都遇到过了。刚上讲台的那几年,工作的环境是穷山恶水,教

4、的学生又比自己高几大头。没有任何经验,全靠激情和威严办事儿,不得已很是“厉害”,处处和学生较真,被学生称为学校的“四大恶人”之一。只要我的高跟鞋在走廊上一响起,一层楼几个班的学生“哗啦”就安静下来了。凭着这股子“严格劲儿”,我当老师当得一帆风顺,教育教学都取得了辉煌成绩。那些年,常年脸上都绷得紧紧的,内心更是时刻处于警备状态。后来调动频繁,年龄渐长,遇到的优秀学生也越来越多,教育教学经验也越来越来丰富,对教育的理解也更深刻了些,工作渐趋得心应手。现在想来是生源太好,孩儿们普遍争气的缘故,那些年我是非常认同爱的教育,微笑教育,尊重教育等等理念的。慢慢的,“四大恶人”的我

5、变成了最温柔的老师。每每学生评价,总有孩子赞美我“永远都在灿烂地笑着”、“永远给人以阳光和希望”、“一学期都不会发脾气”??但是我还没有来得及太陶醉于这些美好的言辞,教育的情势似乎就变化了。学生之越来越难教,有时候真的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近几年,我发脾气的频率明显提高了。我的课上得越来越精彩,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越来越好控制,学生学习越来越自觉。相反,尊重和微笑解决不了的问题越来越多。我无可奈何地发现,我好像倒退了——重新回到了初为人师的日子:天天为了课堂纪律和作业完成和学生斗争。收起笑容,拿出大棒,严阵以待,风声鹤唳。当然,战局和年轻时

6、候相比不太一样,多了些幽默和文化的因素,多了些语文味儿。往往是教训了学生也娱乐了他们。孩子们也并没有因为我的严厉而跟我对抗,他们依旧很爱我。但我自己的内心却多了苍凉。我常常有逼良为“娼”的痛感。因为我知道:一手拿着大棒,一手拿着糖果绝不是教育的最好的模样。我曾经拥有过最好的教育,我知道什么是师生之间让人迷醉的心心相应。我不太乐观。纵观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趋势,我很惶恐:是不是教师必将面临失乐园的悲哀。有一些关于教育的美好描述,如坐春风春风化雨等等,还有孔子的那令几千年后的后人们艳羡不已的描绘“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7、,这样的和谐美好的教育场景,是不是已经成为绝唱了?为什么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为什么教师只有靠威严甚至语言暴力才能控制课堂??这些问题,常常压得我艰于呼吸视听。细细分析起来,答案并不难找。第一,学生厌学是根本原因。学生为什么厌学?如果排除掉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因素(其实是根本排除不了的。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般都有一个问题家长),做做简单分析:因为这样的学习他们不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培养目标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中国中学教育的出口几乎是相同的。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也大致相同。但明眼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学生素质生而不同,智力倾向也大相径庭。学生应当有追求

8、优秀的权力,也应当有不追求优秀的权力。社会应该有健全的支持系统成全所有生命的成长。但是,没有。孩子们被圈养在几乎完全相同的校园里,用栽种大棚植物的方式强行灌溉——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师资、物力财力决定了只能这样。如此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会很快让相当部分学生失去尊严失去快乐,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产生厌学的学生和厌教的老师。一旦“厌学”了,孩子们必然捣乱。但又能怎样呢?教育是慢的艺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理谁都懂,可是一碰到现实的墙壁上谁都不敢等。学生要升学,家长要排名,社会要质量??只有三年的时间啊,哪怕进口是废铜烂铁,你也得出真金白银。否则,你,还有你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