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石排小学梁耀明).doc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石排小学梁耀明).doc

ID:54412449

大小:3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6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石排小学梁耀明).doc_第1页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石排小学梁耀明).doc_第2页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石排小学梁耀明).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石排小学梁耀明).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梁耀明)有人说,“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只学不问,越学越笨。”对教师而言,“善教者则为善问者”,“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对学生而言,“学会提问是语文入门的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发问两个方面,那么,就这两方面的对象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一、提问要有目的性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

2、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在问题边上写上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使无目的无价值的问题不提,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提,没有思考力度和张力的问题不提。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这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设计提问的依据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凸显重点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一〉、重点突出,切合实际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3、,问到关键之处。如,在教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时,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句话中的“杰出”和“爱国”提出课文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设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设计问题时应以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真正做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二〉、难易适度,浅中见深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

4、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讲述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四名学生的动人故事的课文,教师只提出“谭老师怎样的伟大?”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比如,在教《钱学森》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被称为什么?”这样又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又过太易。问题要浅中见深,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教师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可以提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

5、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采用的提问方式,应根据班级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能力差异,恰当选用,使提问难易适度。〈三〉、问题新颖,增强趣味提问的高明,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老师就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

6、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同学们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四〉、激发思维,培养能力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遗憾的是,目前问题设计存在着两个令人担忧的倾向:一是偏重于学生的记忆。据调查

7、显示,教师一般提出的问题有五分之四是针对学生的记忆。二是教师提问没有启发性,学生思维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缺乏探究性、创造性和发散性。问题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回忆什么,而是要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利的思维训练。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切忌提出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问题。比如,为了了解学生对〈〈雾凇〉〉一课雾凇形成的掌握情况,可以直接提问学生:“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就可以照课本中的句子念一遍算是回答,但他们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如果把问题改成:“雾凇

8、形成过程中三种不同时段的状态是什么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完全照课本来显然就不行了,学生必须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把问题答出来。〈五〉、循序渐进,巧设问题循序渐进,顾名思义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前进,有计划,有步骤。提出问题也应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