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蚕病高发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pdf

农村蚕病高发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pdf

ID:54593156

大小:200.29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2

农村蚕病高发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pdf_第1页
农村蚕病高发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农村蚕病高发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38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Sci.Bul1.2013,19(16)农村蚕病高发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余文英(黄山市徽州区农技推广中12",安徽黄山245900)摘要:针对黄山市蚕病发生越来越趋于严重的现象,分析其发病主客观原因,提出强化消毒防病意识,严格消毒程序,加强饲养管理,推广强抗性蚕品种,建立蚕病预警机制等综合防治措施,为蚕农防治蚕病提供参考。关键词:蚕病;防治措施;黄山市中图分类号$8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6—138—02蚕桑业是黄山市特色农业产业之一。2012年,全市共1.3环境污染由于城镇化

2、、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经有桑园面积5877hm~,发放蚕种85705盒,生产蚕茧3784t,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蚕区带来了工业污染等环境问蚕茧收入1.19亿元。多年来,蚕病危害一直是困扰着养蚕生题,桑叶被废气、粉尘污染;随着粗放型、省力化养蚕技术的产的一个难题,以夏秋蚕病发生尤为突出,家蚕病毒病、真菌普及,加之夏秋季气候恶劣叶质差,易发生蚕病,给蚕茧安全病、细菌病等病害各地都有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生产带来很大风险。在大田或桑园治虫施用农药,极易因农呈流行趋势,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危害也较为严重;药残效期掌握不当直接危害桑园,或

3、其他作物施药而随风飘蚕病危害呈现发病广,发病严重的局面,许多蚕农不知如何移污染邻近的桑园桑叶,而致慢性或急性中毒,同样也给蚕应对,盒种产茧下降,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如何有效地控制桑生产及蚕病的发生带来许多隐患,在当地每年都有蚕农药蚕病危害,稳步发展蚕业生产,增加蚕农收益,加强农村蚕病中毒事件发生。防治工作已成为蚕桑生产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2蚕病综合防治措施1蚕病发生原因分析2.1强化蚕农消毒防病意识病原物的存在是蚕病发生的1.1饲养管理粗放由于近年的蚕茧市场低迷,产业比较直接原因。蚕一般得了病,是无法治好的,因为蚕的生命周效益下降,蚕桑生产逐步滑坡

4、,桑园弃管严重,出现“轻桑、轻期太短,且蚕发病时,已不吃叶,无法添食药物进行治疗,所蚕、轻消毒”的现象,致使病原物积累增多,蚕病发生面广,发以杀灭病原物则是控制蚕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必须贯彻“预病率高。同时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蚕农呈现老龄化趋防为主”的防治方针,把综合防治措施落到实处。蚕病的势,管桑养蚕劳动力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无法外出务工的弱暴发,除气候、环境诱因等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问题是蚕农势群体,缺乏必要的防病知识,养蚕消毒工作随意性大,消毒主观上普遍忽视消毒防病工作,存在侥幸心理;有相当一部防病措施不落实,养蚕农户的蚕室、室外环境恶劣,并

5、且饲养分蚕农对蚕的生理特性不了解,蚕期中没有抓住关键环节,管理较为粗放,养蚕密度过大,导致蚕病暴发风险相对增加。忽视蚕体、蚕座消毒,对小蚕的保护不够;蚕农一些不良的操1.2气候异常蚕期气候变化剧烈,极易诱发蚕病,因为恶作行为,如蚕沙乱倒,病死蚕喂鸡,一季草龙用一年等,也为劣环境易造成蚕体虚弱,蚕病损失不可避免。在养蚕中,春蚕病的发生、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抓蚕病防治工作中,要帮季雨水多、小蚕易受低温高湿的影响而诱发僵病,5龄后期助蚕农按照操作规范,自觉形成在采桑、给桑、扩座除沙等操又容易遇到高温闷热天气而暴发血液型脓病。近年来气候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消

6、毒卫生习惯,做到干干净净养蚕。农变暖,夏秋季高温天数长,秋蚕期极易遇到极端气候,大面积技部门应通过对蚕桑骨干及养蚕大户的培训和宣传资料发暴发蚕病。夏秋季以发生中肠型脓病、真菌病为主,晚秋季放,讲授蚕病发生、发展、传播及危害,进行消毒及防病基本以发生真菌病、血液型脓病为主。发病特点是:一般蚕病的知识的宣传,使蚕农对消毒防病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改发生在1—2龄蚕期几乎不发病,3龄蚕期才开始发生蚕病,5变“蚕发病,寻药治”的传统错误观念,提高蚕农的安全生产龄蚕期蚕病发生最多、最重,发病率最高;大蚕期暴发蚕病,意识。往往是因小蚕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弱感染而

7、致,蚕病的频发,2.2规范蚕病防治程序近年来秋蚕饲养期因气候恶劣、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造成蚕农减产、减收,茧质下降。在2012虫害和农药污染严重,导致蚕病和农药中毒频繁发生,造成年晚秋蚕期间,由于秋季连续晴热,局部地区暴发了血液型蚕茧产质量下降,蚕农饲养秋蚕信心缺乏。如何减少不良气脓病,特别是一些饲养条件差,房屋紧张地区发病更为严重,候、桑叶品质和病原三大因素对蚕病发生的影响,确保秋蚕徽州区芝篁村晚秋全村185盒蚕种平均单产26.2k9,平均损生产平稳安全,养蚕前的蚕室蚕具消毒、养蚕中蚕体蚕座消失率为30%以上。毒和养蚕后“回山”消毒,是减轻夏秋期蚕

8、病损(下转146页)作者简介:余文英(1966一),女,助理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收稿日期:2013—07—15146安徽农学通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