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pdf

为什么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pdf

ID:54599764

大小:74.84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3

为什么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pdf_第1页
为什么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为什么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为什么丢了官JLmi丢了乌纱帽帽子原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没有开化的地方人们头上所戴的东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汉族文化区称头部佩戴物为冠、冕、弁(bi6n)、巾等。到南北朝时,上层社会人士和下层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为时尚,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款式奇特的帽子,乌纱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这种帽子的形状是顶很高,帽沿短,帽子近似为方形,并粘有乌纱。它的样式十分特别,以至被一些人视为“服妖”。除了刘休仁制作的乌纱帽,当时还有许多款式新奇的帽子。《隋

2、书·礼仪志》记载:“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长耳。”可见当时的天子戴的是白纱帽,其他人戴乌纱帽,帽子或者像卷起的荷花,或者有下垂的帽沿,或者有两个长长的“耳朵”。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乌纱帽就风行天下了。当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喜爱乌纱帽。为了显示出官职的大小,不同等级的官员还会在帽子上挂不同数目的玉饰。一品官挂九块玉饰,二品挂八块,三品挂七块,四品挂六块,五品挂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到了唐代,幞()头是最常见的头部佩戴品,但乌纱帽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唐书·舆服

3、制》记载:“乌纱帽者,初一豢2013糊嘲弱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可见当时的乌纱帽既是一种公服,又是一种常服。此外,民间还有赠送乌纱帽的习惯,李白的《答友人赠乌纱帽》说:“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罱(Ii)。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到了宋代,大小官员都着幞头上朝。一开始,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用藤草编成内里,外面罩上漆纱。后来索性不用藤草,专衬木骨,这样显得更加平整美观。这种幞头与后世的官帽——乌纱帽——已经十分相似了。据说,宋太祖赵匡胤还对这种官帽的样式进行了改革。原来在上朝议事的时候,一些大臣喜欢交头接耳,使得大殿里十分嘈杂。于是宋太祖规

4、定,帽子的两边必须各加一根一尺多长的铁翅。这样一来,大臣们想要说悄悄话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不小心把帽子碰掉了可就丢人了,因此大殿的纪律好了很多。由此看来,现代影视作品中皇帝临朝时秩序井然、庄严肃静的场面也不完全可信,至少赵匡胤就在整顿朝议纪律上动了不少脑筋,这大概是因为下面的文武大臣中很多都是与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无组织无纪律惯了吧。到了明代,官员戴的帽子正式称为乌纱帽,而且只限于官员佩戴。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政府还规定了它的制作样式: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帽子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5、。到了明世宗时,又对乌纱帽的双翅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从此,乌纱帽就成为官员的特有服饰,与官职的联系也愈加紧密。清初顺治帝入关时,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在清廷为官。为了笼络人心,他允许汉族的地方官员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的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巩固了,便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但人们已经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象征了,因此丢官也常常被说成“丢了乌纱帽”。(选自《问吧》二,中华书局)园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