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研究-论文.pdf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研究-论文.pdf

ID:54979713

大小:312.0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07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研究-论文.pdf_第1页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研究-论文.pdf_第2页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研究-论文.pdf_第3页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研究-论文.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研究-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Iogy(SocialSciences)2013年12月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研究刘传哲,乔路(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实践途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学科和产业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对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进一步细化界定的基础上,从学科集群对产业集群的支撑与推动、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吸引与促进以及

2、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相互作用三方面研究了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互动机制。进而,本文就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的构建,从需求拉动、政策推动和平台支持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学科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5X(2013)04—0075—04条件为基础的l_2]。皮埃尔(MichaelJ.Piore)在产引言业区理论中指出知识以专业化的技术进步为基础,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是坚持走中通常表现为高度的空间聚集,同时应用技术的部门国特色自主创新

3、道路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体现与企业间的联系的管道是创新扩散所必需的知和趋势。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识_3。近年,萨克森宁(AnnaLeeSaxenian)探讨了为我国产业和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才环流在技术劳动力和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探索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已作用。成为产业龙头企业和学科研究机构共同努力的方我国学者对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的向。研究和分析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良性互动机早期研究大多是关于产学研关系的研究。王道波制,为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提

4、出积极推进“产学研”协调发展要以产学研为轴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且对优化政府激励政策和资心,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意识,加强新品开金投入的配置以及对构建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协发l5]。黄胜杰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有可能给产业界、同创新平台和体系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带来良好效益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分析了对产学研合作的不同组织模式一、中外学者研究述评及其利弊,并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网络特性及其意国外学者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学科与产业义作了阐述_6]。钱平凡研究指出产业集群与科技集群相关理论的研

5、究。马歇尔提出以外部经济概创新具有强烈的互动效果,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要念为特点的产业集群理论,他指出信息的溢出促进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共性聚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同时促进知识在该区域技术的大力支持,提高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进而形成强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何卓针韦伯(AlfredWeber)在工业区位论中提出了有关对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从产学研合作体制创新、资聚集因素的经济理论,其中一项重要的要素便是技源整合、开放体系构建以及制度环境建设角

6、度提出术和设备的发展l】]。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推动我国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思路[8]。近年,关于学Perroux)在增长极理论中提出企业集聚效应的产科群和产业群的研究陆续出现。王缉慈认为以大生是以较强的科技力量和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协作学和研发机构为核心的知识集群、以技术为核心的收稿日期:2013—10—21修回日期:2013—1I一27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ZDIXM038)作者简介:刘传哲,男,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路,女,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7、硕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13年12月技术集群或研究与开发集群均为产业集群发展的(1)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吸引阶段产物]。赵波探讨了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发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地方企业网络和生产系统,展的相互关系,结合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根植于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社会政治环境和社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以建设特色区会文化中,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吸引作用首先体域创新体系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的学科现在这种宏观环境上。宏观性要素的结构是集群群与产业群融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良性互创

8、新机制的宏观支撑体系,起着宏观性和基础性的动的新模式l_1。另外,也有一些学者结合地区区引导、协调、激励和控制作用;宏观政策体系、社会域学科和产业具体发展情况对产业集群和学科集文化环境、金融制度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社会政治群的互动关系做出了阐释。汪馥郁结合北京市具环境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学科集群的形成和良体情况阐释了学科协同产业成就创新模式,并提出性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孕育土壤。在宏观环境应在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