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林海》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ID:55015773

大小:2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6

《林海》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1页
《林海》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林海》教学案例及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师生平等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林海》教学案例     师:读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助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还穿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师:(课件)“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2、 生:(读)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怎样的人来写的。     ……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写了小红豆。     ……     生:我还想问老师

3、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字来?     师:这个问题相信你能解决,这说明了什么?     师:说明这儿的花多。     师:对了!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           二、分析     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过去是教师问学生,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现在是学生问老师,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课堂氛围宽松

4、,学生想说就说,想问就问,大胆的探索,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     三、思考     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提问?     四、对策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社会、伦理、道德等,可以说无所不容。语言文字的通俗性也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想象。学生个性的需求不同,想探究的问题也不同,课堂上,学生的许多问题是不可预测的,既然鼓励学生问,学生什么都可能问。如:“乌鸦的羽毛为什么是黑的?”“蚂蚁在下雨前为什么搬家?”“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还纹丝不动

5、?”有些问题看似古怪,其实是必然。因为,孩子对新事物的发现,永远是好奇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面对孩子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有的教师抱怨说:“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不会教了,越来越不敢教了。”我看,教师不必惊慌,应该沉着冷静,仔细分析学生的问题,能解决的,尽量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可留下悬念,以后探讨。关键是教师要放下权威,不要伤害学生爱问的积极性。     不过,主张让学生提问,如果处理不好,教学的弊端也会凸现出来,那就是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质性。语文教学就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教学吗

6、?学生海阔天空的问,漫无边际的联系,是不是就影响到语文教学的特有价值呢?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关注。     我想鼓励学生提问,要让学生处理好,问题与语文知识的联系,问题与生活的联系,问题与自然科学的联系。课堂教学如何操作呢?     首先,教会学生提问是前提。语文虽然有丰富的人文内含,但语文有语文的特点,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教育课或自然科学课(这和强调知识的整合,学科教育的综合性有区分的)。所以,教师渗透学生提问的方法和着眼点很重要。一般是是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来提问,问题是为理解课文而服务的,不能架空

7、课文浮想联翩的乱问。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如分析课题提问、抓住主要字句提问、体会人物的角色特点提问等。     第二,在合作中探究问题。问题最好不让他们一下子生成,先让他们读书,读不懂的时候再问,这就避免了问题的盲目性。有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这样浅显的问题在小组内就解决了,减少了无用的消耗,同时优化了问题,使问题更有价值。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先让学生自己解决,发动学生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     第三,可以向课外延伸。尽管我们让学生抓住语文的特点来提问,但学生的问题是不可预测的。突发奇想的问题提出来

8、,教师也不能回避。如有必要解决的就解决,没有必要在课堂解决的或解决不了的,把它延伸到课外。这样做,既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要上成学生有问题的教学,但不能上成满堂分析问题的教学,否则失去了阅读教学的原本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