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书与育人.doc

论教书与育人.doc

ID:55082772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7

论教书与育人.doc_第1页
论教书与育人.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论教书与育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教书与育人哈尔滨市少年宫-周亚非面对素质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与校外教育这样的理论高度,我感到探讨的本来已成为两件事:一件是教书。日校教师所教者书本之知识,少年宫教师所教者艺术之技能,即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之解惑、授业的层次,然而不能否认,无论是知识之传授还是技艺之传承,是每一位教师最基本、必须认真完成的基础工作,因为这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现在的家长让我感到他们的消费行为使得教育越来越功利,孩子所受的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是更多的痛苦和无奈。所以以技能为起点的训练——枯燥、单调、少有兴趣可言,这已成为现在教学初级入门无法逾越的一道难关。“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2、”但现在之于今日,兴趣对于孩子是靠不住的。因为我发现很多家长对待课外艺术类教育的态度,还有孩子接受课外艺术类教育的状况,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这其中与现代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心理有关;与学校应试教育带来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关;与家庭4:2:1结构变化带来的道德伦理观念转变有关;与电视、电脑、手机等现在多种传媒方式的普遍应用带来的信息爆炸有关;与艺术类培训机构迅速发展带来的无序竞争有关……孩子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面对的难题。老师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教育机构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成为校外教育机构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那么,为什么说兴

3、趣靠不住呢?如果我们依现代市场经济规律为原则,凡是社会有需求的一定有市场,凡是有市场的课程我们一定要开设,那么我们今天为孩子与家长提供异常丰富的缤纷课程,就如同超市为我们提供的所有品类一样,如同饭店为我们提供的所有菜品一样,多得让我们无法选择。“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吃什么!”越新鲜越想吃,越新颖越想看,越新奇越想听。“新”成为激发一个人兴致的核心力量,凡是老的都已陈旧,凡是陈旧的都应被“OUT”。家长的兴趣被市场引领,孩子的兴趣被新奇牵动,此种兴趣如何靠得住?“兴趣靠不住了,靠什么?”我的回答是靠习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名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位家长的愿望

4、。然而,一种好习惯的形成有多难?一种坏习惯的改变有多不容易?面对独生子女的家长,绝对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无法重来的基本命题。当教师与家长面对同一命题时,达成共识则成为可能,“交流”则是达成共识的必要手段,好的老师非常容易使家长产生认同感,当二者都达成共识后,教育自然成为教师与家长共同的责任。教育的过程也很容易地由知识的、技能的转化为能力的、素质的、内在的、非功利的、人格化的教育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开始将教书提升为在此文中探究的第二件事——“育人”。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有学问”不等于成“人”。而

5、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教师是要教人成人。不管教师本人认识与否,承认与否,他的“教书”都在起着“育人”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所教的知识中,在教知识的过程中,在教师自己的言行、态度中,普遍地、并带有决定性地起着形成学生的整个身心、整个精神面貌和思想体系的作用。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并不回避育人的方向问题。“育人”可能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或者给学生的是正面的、正确的教育,或者对学生的成长起相反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正是这条规律的深刻性之所在。它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非

6、常严峻的要求:一定要自觉地认识规律,正确地利用规律,按照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来自觉地确定教书育人的方向,把学生培养成为我们的时代与事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问题上,有的教师认为“我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这是不切实际的。教师只教知识,而不去想、不去碰学生的思想问题,也会给学生一种影响,即造成学生脱离现实、脱离政治,只为个人而读书的不良倾向。而且教师的这种做法本身既反映了对思想积极向上的同学的漠视,又形成对那些错误思想争夺的同学的一种放任。一切必须从习惯的培养开始,逐渐将习惯转化为一种状态,习惯或三天或五天慢慢形成,但习惯的形成将孩子带入到一种安静、专注、虔敬、

7、细腻的学习状态,这便成为家长梦寐以求而求之不能得。现在的家长谁会以为自己的孩子笨,自己的孩子傻,但安静、专注、虔敬、细腻是获得成功的法宝,浮躁、散漫、无礼、粗俗成无药可救的死症。完善人格的塑造,是学生终生的学习,也是教师育人之重要责任。少年宫的校外教育如果历史的回顾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学员的年龄越来越小,所以我们有了学前班,启蒙班,但是我们那些大孩子哪里去了?日校的学习压力大仅仅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学习能力也应不断提升。孩子在少年宫学习两三年,老师可能停留在教初级班的水平上;孩子在少年宫学习十二三年,老师是否有教孩子十二三年的知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