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理论体系.doc

养生的理论体系.doc

ID:55091003

大小:1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7

养生的理论体系.doc_第1页
养生的理论体系.doc_第2页
养生的理论体系.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养生的理论体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养生的理论体系春秋战国往后,随着先秦诸子云起、百家争鸣的时代到来,先哲们对宇宙、自然、生命的各种现象和变化规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中医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形成,特别是《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归纳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1、易经伏羲画八卦图,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变化,孔子做《易传》,三位圣者共同成就《易经》。“易”字上日下月,代表着“一阴一阳之谓道”,有变易、不易和简易等多重含义,其核心即是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如天体运转、地壳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更替等。《易经》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

2、于人类自身探讨生命的奥秘。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即源于易理。养生学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2、道家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代表,认为精、气、神是人体最重要的本源,必须重点养护。同时崇尚自然,创立了静态养生与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如《道德经》、《庄子》中提倡的“无为”、“虚静、“少私寡欲”、“贵柔、“返璞归真”的养生观。又如《庄子?刻意篇》中记载着“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模仿自然界动物活动的导引方法。《老子》还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成为《内经》

3、“治未病”思想的雏形。另外,服食金石和房中术养生法的兴起也与道家思想有关。3、儒家以孔孟为代表,数千年来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以及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养生提倡“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既毋太过,亦毋不及。如《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当努力达到“中和”的境界,才能产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效果。后世医家、养生家基于“以和为贵”的思想基础,对养生学中的中和观点多有引用和阐发,如《养性延命录》说“能中和者必久寿。”此外,

4、儒学之养生还强调清心寡欲,养“浩然正气”,合理作息、饮食有节、劳逸结合。如孔子曾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取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4、管子、杂家《管子》认可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提出“道”即“精气”的观点。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主张存精以养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管子?内业》)。5、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及“养生”一词,如“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在中医养生史上,《内经》的成

5、书是一个里程碑,它总结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内经》根据脏腑盛衰及阴阳气血的变化,讨论人类生命的自然过程,研究人体的衰老机制,并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养生原则及养生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