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理论探讨.doc

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理论探讨.doc

ID:55150671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9

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理论探讨.doc_第1页
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理论探讨.doc_第2页
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理论探讨.doc_第3页
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理论探讨.doc_第4页
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理论探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理论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理论探讨  摘要: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以肝肾亏虚为主,尤以肝肾阴虚为主。益肾平肝方是刘龙民教授,博采众方,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所拟的验方。本方以补益肝肾、平肝潜阳为法,在临床实践中屡获佳效,现代科学研究亦证明益肾平肝方能从多种机制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  关键词: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益肾平肝方;肝肾阴虚  中图分类号:R544R2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030381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据2002年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

2、患病率为18.8%[1]。慢性肾脏损害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高血压性肾损害的病理特征为广泛的入球小动脉透明样变和小叶间动脉内膜增厚,同时出现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缺血性表现[2]。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是循序渐进的,早期症状隐逸,一旦出现症状,肾损害将持续发展。血压持续升高与进行性肾脏损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促进了终末期肾病和年龄相关性肾功能减退的发生[3]。因此,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给予积极防治是必要的。  刘龙民教授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医学病因病机进行深入探讨,在临床上,以益肾平肝方为基础方,辨证加减用药治

3、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多获良效。现就益肾平肝方论治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理论进行探讨如下。  1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并无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这一概念,根据其多以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从眩晕、肝风等范畴来进行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风,风性动摇,则致掉眩,故又有“无风不作眩”之说。金元刘完素提出“心火暴甚,肾水虚衰”的“风火”理论,强调了其阳热标实的病机特点。《灵枢・口问》论述眩晕强调邪气上行空窍而致眩:“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目为之眩”。《灵枢・海论》篇有“髓海不足则脑

4、转耳鸣”。张景岳力倡“无虚不能作眩”,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强调肝肾不足的下虚致眩。《医学从众录・眩晕》云“究之肾为肝之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而头重”。强调眩晕病位主要在肝肾。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原因之一,有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从痰论治冒眩。李东垣、朱丹溪更力倡“无痰不能作眩”,李主气虚挟痰,朱主痰火为患。李东垣提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可致头目昏眩。虞抟・《医学正传》则提出“血瘀致眩”。清代叶天士强调肝气升之太过的认识,认为“水不涵木”“肝胆风阳上冒”。晚清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认为“气血上逆”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总而言之,

5、古代医家多从风、痰、虚、瘀来论治眩晕,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肾、脾,病性以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为主。  近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的探讨,认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主要与先天禀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有关,对病机的认识趋于一致,那就无非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肝肾亏虚兼具脾虚为本,瘀痰阻络兼具风火为标。刘教授认为,高血压初多以肝风阳上亢为主,亢阳易耗阴液,进一步发展为阳亢兼阴虚,最后发展为肝肾阴虚为主。或久病损及肾精气,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耗损精气,肾阴亏耗,母病又及子,肝阴不足加甚,则肝阳上亢,风阳上扰,而为眩晕。肾

6、为先天之本,肾气不足,则肾封藏失司,关门不固,精微外泄。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病机主要是以肝肾亏虚为本,尤其是肝肾阴虚。因此,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应以补益肝肾、平肝潜阳为主。  2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机制  2.1中医学机制益肾平肝方由熟地、杜仲、桑寄生、钩藤、罗布麻、葛根、川牛膝组成。其中熟地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可补血滋润、益精填髓。《本草从新》云:“滋肾水,封填骨髓,……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本草纲目》曰:“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有“张熟地”之称的张景岳推崇熟地黄“味厚

7、气薄”“阴中有阳”“能补五脏之真阴”。因此,取熟地滋补肝肾,益水涵木之效而为君;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归肝肾经,王好古云:润肝燥,补肝经风虚。《神农本草经》曰: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桑寄生性苦、甘,平,归肝肾经,《本草求真》:“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杜仲、桑寄生为臣,共助君药补肝肾、固下元之效。钩藤味甘苦、性微寒,能清热平肝、熄风止痉。《本草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罗布麻善平抑肝阳,钩藤、罗布麻共为佐药,平肝阳、息肝风。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性善下行,葛根药性甘辛凉,长于升举

8、清阳。川牛膝与葛根相配,一升一降,清阳升则浊阴自降,共为佐使之功。诸药共奏补益肝肾、平肝熄风之效。对于主要以肝肾亏虚为本的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可谓是对症下药,故屡获佳效。  2.2现代药理学研究地黄煎剂可抑制Ca2+、Mg2+ATP酶活性升高,提示地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