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

ID:5519355

大小:3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2-16

《中庸之道》教案_第1页
《中庸之道》教案_第2页
《中庸之道》教案_第3页
《中庸之道》教案_第4页
《中庸之道》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庸之道》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庸之道》教案《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2、从其它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教学时间】三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本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

2、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本1、结合译,学生质疑,教师释疑。2、探究本。(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3、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

4、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与上借无线电学名词用的“调谐”同义;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论语.雍也》乃有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孔子思想大本大考》的“思想实验”中谈到:如将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

5、的相互关系,理解为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其中变革是手段,变革的目的是追求调谐,而不是为变革而变革。调谐不仅是变革的目的,即便变革本身或即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过程,也应讲究和追求调谐,以减少损失(痛苦),提高效率。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的关系。其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允执其中”就是调谐观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

6、和实践。《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到欹器,有感而发的故事。夫子问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於是让弟子注水试验,可见“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如前所述,作为“调谐”的“和”,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性灵,以及万物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的优化相处原则;仁学讲求的中庸之道,追求的主要是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调谐。尚“中”致“和

7、”,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是律也。(2)过犹不及这个中的位置究竟该如何界定呢?《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优胜?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就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覆是“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座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从数学观点加以譬解,这个中并非意味变量在坐标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