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ID:5521416

大小:47.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7-12-17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1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2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3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4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记》教案教学目的: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3能力培养目标:古的字词句篇。教学重点和难点:1背诵全。2从游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3之以的用法。教学方法:精读。时安排:三时第一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川风物的特点,表现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

2、,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家王安石的《游褒禅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学习这篇。二、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学家。字介甫,号半,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

3、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故又称“王公”。王安

4、石在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风,主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褒禅与慧空禅院褒禅旧名华,今称褒,位于含城北十五里的褒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

5、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禅寺亦是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3.华阳与前洞从褒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旧名兰陵,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顶平而长。华阳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下,有

6、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下平旷。华阳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者也。”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即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寺”,并不是说这叫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褒禅),更不能从中得出华(褒禅)叫花的结论。“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

7、今尚不知。《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时间不会在此之前。洞的东侧有一石罅,高丈余,泉从中汩汩流出,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侧出”。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径约两米,洞内空阔处高六米、广约四米,类似一大厅。人在洞内说话,嗡然和鸣。洞左侧石壁上的题刻,因年久剥蚀,多不可辨。较清晰的一块为“熙宁四年,过华阳至淮南,江宁杨口口。”熙宁四年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记的至和元年仅隔十七年,可见此洞在宋代是经常有人探游的。洞内的路径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处为乱石所阻,道

8、遂断。洞的尽头处,嗡嗡作响,伏壁细听,可辨出是右侧的泉流声。4.华与后洞华阳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