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洛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pdf

度洛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pdf

ID:55274543

大小:202.26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12

度洛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pdf_第1页
度洛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度洛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82·临床合理用药2015年2月第8卷第2A期ChinJofClinie~Rati0nalD兀lgUse.February2015.Vd.8N0.2A·用药研究·度洛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甄燕,高素红,武春林,赵亚莉,秦艳赤【摘要】目的观察度洛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时对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度洛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视觉模拟疼

2、痛评分(VAS)及睡眠时间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CV、S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CV、SCV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VAS评分和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睡眠时间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甲钻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单纯

3、使用甲钴胺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度洛西汀;甲钴胺;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96(2015)02A一0082—02doi:10.15887/j.enki.13—1389/r.2015.04.04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日渐升高,其所伴随腱反射改善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缓解:患者血清BDNF和的并发症也逐年增多,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N)作为糖IL-6水平检测趋于正常

4、,DPN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肢端疼痛、麻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木、乏力现象较轻、腱反射基本恢复,不良反应轻微或无;无效:因为PDN不仅有高达13%一24%的发病率,同时伴随自发性患者血清BDNF和IL-6水平检测持续异常,DPN临床症状持疼痛、痛觉过敏以及痛觉超敏等发病特征I2J。本研究旨在探续存在并加重,肢端疼痛、麻木、乏力、腱反射消失,伴随严重不讨度洛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PDN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良反应。总有效率=(显效+缓解)/总例数×100%。1资料与方法1.5

5、VAS评分量表为长约lOem的附有刻度的横线,0代表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一2014年5月痛性糖无痛,l0表示极痛。测量时由专人测量评估。尿病周围神病变患者200例。纳入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世界1.6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刺激脉冲波宽0.2ms,灵敏度1mV。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同意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上肢刺激电极配合研究。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位于腕和肘部,表面记录电极置于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下肢试验组男52例,

6、女48例,年龄46~69(56.3±1.6)岁;对照组刺激电极位于踝部及腓骨小头附近,表面记录电极置于伸趾短男53例,女47例,年龄47~69(57.8±1.6)岁。2组性别、年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正中神经刺激点在腕点,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点分别中指,腓浅神经刺激点在腓骨头,记录点在足背。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和正中神经MCV、SCV正常值≥50m/s,腓总神经~>50m/s,低于其他对症治疗。当患者血糖水平符合空腹血糖<7

7、.0mmol/L,餐上述值则传导速度减慢J。后2h血糖<11.1mmol/L时,给予2组患者试验用药。对照组1.7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面±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患者仅接受甲钴胺(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H20060865)0.5mg加人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度洛西汀(美国礼来公司生2结果产,批号H32023764),用量60mg/d,2组均治疗4周。2.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

8、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1.3观察指标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2组患者治疗前后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神经传导速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睡眠时间变化。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1.4疗效判定标准本研究治疗效果评价依据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白介素_6(IL-6)水平检测、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所得。治疗有效率包括显效和缓解。显效:患者血清BDNF和IL-6水平检测恢复正常注:与对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