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计划总结之让古诗教学更有效.doc

语文计划总结之让古诗教学更有效.doc

ID:55298433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09

语文计划总结之让古诗教学更有效.doc_第1页
语文计划总结之让古诗教学更有效.doc_第2页
语文计划总结之让古诗教学更有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计划总结之让古诗教学更有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计划总结之让古诗教学更有效  古诗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表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就使古诗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感受诗境,感受诗情?这需因诗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再现于学生心中。  1、细细推敲词语,启发联想。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联,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但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我们可以通过“孤帆”、“远影”、“尽”、“唯

2、见”等词语分析理解,启发联想,体验意境。也可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李白是如何送孟浩然的?为什么这样送?人不见了,船也不见了,诗人还在看什么?通过对“帆”、“影”“、尽”、“唯见”这些词语的推敲引导学生想象友人小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碧空,李白怅然独立的画面。一字一词总关情,结合生活实际,李白对朋友的依恋和不舍也就可以体味了。  2、图文结合,展开想象。诗中有画,诗又胜于画。诗通过读者的再造想象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活动的,富有创造的。如《所见》中的牧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欲捕鸣蝉”、“闭口

3、”而立,一动一静,一心里描写,一行为表现,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机制活泼的牧童形象,一副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教学这首诗时,可在学生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复述诗的内容,使复述者与听者都能借助语言的描述,对诗句所表现的生活画面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获得一种如进“画”中的享受。  3在生活中感悟诗的意境。。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画面,从而体验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把握意境的很好方法。在野外,引导学生观察“野旷天低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4、暗花明又一村”,亲身体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中的意境美便可意会,无须言传了。  4、在提问中感悟哲理。许多古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可以在提问中引导学生感悟哲理美。如在《题西林壁》一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教师可问学生:为什么“不识”?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全诗重点句的关注和思考。显然“不识”、“只缘”构成了因果关系。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观山,角度片面,视野有限。打开思路后,学生再联系实际,体味这句诗所包含的哲理。  5、反复诵读,深刻体会。诵读不

5、同于一般的读,是在了解诗意后,有所感有所悟地低吟高诵。教学《枫桥夜泊》,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后,就要强化朗读,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真切感受。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教师则更应该将感受诗境,感受诗情贯穿教学之中。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反复诵读来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的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古诗的教学更加有效。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让学生立足于古诗的背景之中,目视其文,耳醉其声

6、,心同其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