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德语语法隐喻——以人际语法隐喻为例.pdf

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德语语法隐喻——以人际语法隐喻为例.pdf

ID:55403846

大小:473.7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5-15

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德语语法隐喻——以人际语法隐喻为例.pdf_第1页
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德语语法隐喻——以人际语法隐喻为例.pdf_第2页
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德语语法隐喻——以人际语法隐喻为例.pdf_第3页
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德语语法隐喻——以人际语法隐喻为例.pdf_第4页
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德语语法隐喻——以人际语法隐喻为例.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德语语法隐喻——以人际语法隐喻为例.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8卷第2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3月JournalofPLA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47.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德语语法隐喻——以人际语法隐喻为例张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河南洛阳471003)摘要:本文主要采用认知语法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识解观以及舞台模型理论,以德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为例,分别从情态语法隐喻、语气语法隐喻和时态语法隐喻等方面探讨语法隐喻的认知基础、机制及特征。按照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范式,德语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体现了范畴原型与边缘的关系。一致式是原型

2、用法,通过隐喻的方式向非中心区域扩展。出现了抽象化的新语义并形成语义复合体。且语法功能发生变化,可视作范畴的边缘成员。在隐喻式中,说话人和句子施事者的关系由客观轴完全调整到了主观轴.说话人及其态度成为该句突显的部分。因此,语法隐喻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较高的主观化程度。关键词:认知语法;人际语法隐喻;原型范畴理论;主观化中图分类号:H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2X(2015)02—0047.070.引言“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是由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于1985年在其著作《功能语法导论》中提出的。他认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

3、于词汇层面,而是常常发生在句子层面,继而引出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两个不同的概念。语法隐喻由词的意义出发,分析一个意义是由一致式还是由隐喻式表达(姜望琪2014:65)。在构成语法隐喻的两个概念领域中.其中至少一个领域应与语法形式有关(胡壮麟1996:88—94)。因此,语法隐喻本身具备隐喻的特征。且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转换是发生在语法范畴层面上的。自语法隐喻问世以来,国内外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此著述颇丰,语法隐喻已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该理论时常被人质疑缺乏对认知领域的关注。丛迎旭(2014:73)对语法隐喻的未来发

4、展做出展望时,指出语法隐喻研究应该更多借鉴、融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何伟(2008:5)认为,只注重形式变化的语法隐喻观不完全符合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原则,语法隐喻新解强调其作为意义变体是必要和合理的。范文芳(2007:12)提出了研究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利用Langacker个体语言认知模式分析语法隐喻。认为系统功能语法隐喻框架下的一致式和隐喻式,与Langacker认知模式中的认可结构和目标结构这对概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杨波(2013:27)从认知视角对概念语法隐喻中的名物化、主语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功能视角下的

5、语法隐喻侧重交际功能对词汇语法的收稿日期:2014-09-03;作者修订:2014-12-08;本刊修订:2015—01—19作者信息:张博(1987一),男,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学,E—mail:13901002799@163.com。·4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促动作用,如果结合体验认知的视角,则可使语法隐喻描写和解释的充分性更加完善。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的非任意性。即理据性,确立为贯穿整个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普遍性原则。理据性指的是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一种非任意的、可以论证的、意义激发形式

6、且形式反映意义的关系(李福印2008:43)。因此,笔者认为,认知语法理论可以为语法隐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一方面,它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对于探讨语法隐喻形成的认知方式和心理机制有独特优势。语法隐喻首先是隐喻,体现了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另一方面,认知语法以语义研究为基本出发点,与系统功能语法中选择即是意义的重要原则具有极大的通约性;此外,认知语法的理据性可以弥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语法隐喻现象的不足和弱点,有利于为语法隐喻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寻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本文主要采用认知语法中的相关

7、理论,以德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为例,探讨其认知基础、机制及表现特征。1.认知语法框架下的语法隐喻根据Langacker(1987:533)的观点,认知语法只设3种单位:音位单位,是语言中可感知的、物质性的一面;语义单位,包括命题内容、识解、语用因素等;象征单位则是将前两者相加。Langacker(1987:73)和Taylor(2002:22—25)均在其著作中论述了象征单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垂直的“图式与实例”关系,水平的“部分与整体”关系,相似的“原型与变体”关系和整合关系。语法隐喻可看作是一种象征单位,按照一致式和隐喻式的特点

8、,它们之间具有“原型与变体”的关系。通过相似性,使得一致式表达有了隐喻性的扩展用法。原型范畴理论可以用于分析语法隐喻中语法功能的转换,主要词类与原型语义值有关。(Lak。f&Johns。1999:500;Tayl。2002:168)动词概念范畴的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