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筛选信题误设类型.doc

文言筛选信题误设类型.doc

ID:55460953

大小:37.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5-14

文言筛选信题误设类型.doc_第1页
文言筛选信题误设类型.doc_第2页
文言筛选信题误设类型.doc_第3页
文言筛选信题误设类型.doc_第4页
文言筛选信题误设类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筛选信题误设类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文信息筛选中的六大误区探究命题人设计误区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信息筛选这一难点提供了一条捷径。信息筛选题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一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选择。为此,探究命题人设计误区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信息筛选这一难点提供了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设计误区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一、张冠李戴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

2、”。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如2007年广东卷第7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B.①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②于是渐不信狐根据语境“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可知,①句是王生的认识,而命题人却将它“嫁接”到了郭生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二、方式误导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

3、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故意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如2004年全国卷Ⅰ第13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仗义执言”意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它表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语言描写”,而⑥句却是孟尝就任合浦太守后所做的兴利除弊之事,而非所说之话,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再如2007年北京卷第9题: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

4、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题干对“重礼义教化思想”的方式要求是“直接反映”,而①句是通过写“法”的“不能„„”来衬托“礼义教化”的“能„„”;③句是通过写“越人风俗”使人“苦而有荣”来衬托“礼义教化”使人“无苦而有名”;⑤句是通过“风”的比喻来写“礼义教化”的作用。这三句都是典型的间接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直接反映”的要求。只要考生审清了题干对反映方式筛选的指定要求,就能一下子排除干扰。三、内涵不清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

5、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是隐含的,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有意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如2007年湖北卷第11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A.①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②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B.①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②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乐善好施”是指“爱做好事,喜欢施舍”。它的特定内涵是:施舍的对象必须是“外人”,施舍的原因一般是“穷困”。而A项中②句的“人产计口给食”说的是对家人按人口定量供应粮食,它的对象是“家人”,原因是

6、“勤俭持家”,所以不能称为“施舍”。“孝道”是指“奉养父母的准则”。它的特定内涵是:奉养的对象是“父母”。而B项中①句对待的是“诸兄弟”,所以不能称为“孝道”。四、主旨杂糅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择材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是暗合的。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样性。命题人很看好这一点,“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殊不知题干要求筛选的只是“某一种”传统美德,这就造成了“主旨杂糅”的筛选误区。如2007年山东卷第11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

7、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②句的上文是“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该句表现了王戎的勇敢镇定;④句的上文是“父浑,凉州刺史„„及浑卒于凉州”,该句则表现了王戎的清廉高洁。上述两者虽为美德,但显然与题干要求表现的主旨“聪明睿智”不合。考生如果无视题干对“主旨”的要求,见“美德”就选,就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五、就事论事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而不能游离语境

8、,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如2006年湖北卷第11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C.①治官则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