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专题整合6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专题整合6

ID:5547468

大小:30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18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专题整合6_第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专题整合6_第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专题整合6_第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专题整合6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专题整合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专题知识网络历史纵横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科技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方面作了出的努力(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视。(4)1985年,国家做出推行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制定并实施了“863计

2、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等。(5)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6)1995年,党和政府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2.“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其实质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性格局。3.“两种教育制度”是两类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不是性质不同的新旧教育

3、制度。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们都是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实行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4.“教育革命”不具有进步意义而是失误:“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教学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生学制和招生制度等进行的一系列不科学的改变,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些举措。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最早提出的,不是邓小平提出的。邓小平最早提出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的丰富和发展。6.“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中

4、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政策层面,对科技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要依赖于经济基础。中国电影界有两大奖项,其中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奖项为“金鸡奖”,主要由群众投票评选产生的奖项为大众电影“百花奖”,1961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百花奖”的名称最有可能来源于(  )。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方针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越剧的小百花艺术团演化而来解析 在艺术领域设置“百花奖”直接源于“双百”方针,A、B表述片面。答案 C 分清厚薄远

5、近,透过现象看本质(1)特点:题干的表述不完整,侧重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掌握程度,比较、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常有“最”、“主要”、“根本”、“全面”等限制条件。(2)解题思路:①审清题干要求,分析选项,判断答题角度。②排除明显不合题意的选项,结合题干要求,比较余下选项,确定答案。③全面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清厚薄远近,比较程度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

6、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材料二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材料三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请回答:(1)依

7、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来解决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3)以上材料中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1)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我们靠自力更生、汲取国际成果研制成功。(2)水稻杂交技术。(3)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