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都江堰》教案1

高二《都江堰》教案1

ID:5548574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18

高二《都江堰》教案1_第1页
高二《都江堰》教案1_第2页
高二《都江堰》教案1_第3页
高二《都江堰》教案1_第4页
高二《都江堰》教案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都江堰》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二《都江堰》教案1《都江堰》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化散的特点。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奋斗和实干的精神。4、体会散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本结构。2理解本通过写都江堰写李冰、写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3学习中对比手法的应用。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中蕴含的深厚的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2、】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中深厚的化意蕴。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最优学法】1、本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本划为三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的脉络。把握余秋雨化散的特点。2、通过抓住段的中心句,概括段的内容和主旨。【教学时数】三时【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导入新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游记散《都江堰》。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具有深厚化精神意蕴的游览圣地。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

3、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化。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化散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línxuǎn(慎重地选拔;审重选择)、体悟着传统化与人精神。《都江堰》是化游记,作者对历史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化意识观照历史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水赋予

4、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散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是怎么一回事。余姚有河姆渡化遗址,有

5、被国际陶瓷学术界称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的越窑所在地――上林湖;余姚还产生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著名历史人物,余秋雨就生长在这样一块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他的代表作品有散集《化苦旅》《明的碎片》《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等,其中《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余秋雨的散叙述风格宏大。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

6、,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化散”。三、都江堰简介及李冰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íniāng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发于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

7、玉垒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ānhá去实地进行调查),决心凿zá穿玉垒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

8、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guàngài的作用,但因江东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