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的惰性.doc

如何看待孩子的惰性.doc

ID:55488397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5

如何看待孩子的惰性.doc_第1页
如何看待孩子的惰性.doc_第2页
如何看待孩子的惰性.doc_第3页
如何看待孩子的惰性.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看待孩子的惰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育随笔:如何看待孩子的惰性泰兴镇济川街道第二中心幼儿园羊晶案例背景:桐桐是班级里的年龄最小的小男孩,来幼儿园一年都不到,长得很帅气,有时俨然一个大男孩,人也很聪明,但话不多,还有让老师苦恼的是:他很多时候比较懒,睡前不愿意自己脱衣服,醒了更多的时候等老师、帮他穿衣服、鞋子,如果不是很饿他连喂自己吃饭都懒得动手,做操时只要老师不扶着他做,他也懒得动手动脚,活动时,只要是需要动手稍微有点麻烦的事情,他宁愿坐在一旁看看,你问他“为什么不做呀”,他会回答你“老师,我不会”。仿佛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激情。案例描述:情境一:早点

2、时间到了,我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都去小一下便,然手洗干净小手,到老师这边来拿早点。”可是桐桐就坐在位子上不动,等着老师帮他小便,我对张老师说:“张老师,不要帮他,他会习惯的。”然后,张老师没有帮他,他继续坐着,我走过去说:“我们来玩个比赛好不好?”于是我让另外一个小朋友和他比赛谁先小完便到老师这边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快的桐桐就小完便,来到我身边领小红花了。情境二:操场上,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和着音乐做早操,虽然有些孩子的动作也不是特别标准,但是一个个都是一副认真的样子。这时,看到站在队伍中的桐桐又在那里一动不动,老师来到

3、他的面前:“桐桐小手准备好了吗?”说着老师扶着他的手,他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没有任何感觉的让老师扶着他,过了一小会,老师放开了他,继续开到其他孩子的面前,然后他又是呆呆的站着懒得动手了。老师叫他:“桐桐,小手举起来了,开始做操了!”他的手夸张的做起来,他就跟着老师的手动起来了,但是当老师离开后,他又停了,对此老师显得有些无奈。情境三:有天起床,所有的孩子都已经穿好鞋子了,只有桐桐还坐在他的鞋子旁边等老师出来帮他穿。一会,张老师出来了,我对张老师说:“张老师,不要帮他,让他自己锻炼锻炼。”然后,张老师没有帮他,他继续坐着,我走

4、过去,对他说“我们今天来给你得小脚丫找家好吗!”我把自己的鞋子脱去,“这个是它得家吗?”“不是!”“那它的家在什么地方?”“这里!”“那赶紧让它进家门吧?”“好!”案例分析:1、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桐桐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桐桐的妈妈是重点高中高三数学老师,很少有时间关注到孩子,从小桐桐一家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两位老人对于小孙子是宠爱有加,每天吃饭都是由奶奶喂,爷爷奶奶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清理桐桐每次玩好的场地,他从来都不习惯自己整理玩具。就这样,什么都由大人包办代替,使他失去很多自己动手的机会

5、,并逐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性格,而且外公外婆对于他的每个眼神总能很快的心领神会,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难怪桐桐经常说自己不会但也懒得问。2、教育效果经常不明显的原因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运用故事、榜样激励、说理、看图等策略,但是这些对他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说教,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使被教育者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还是会受到传统教育的思想束缚,有时也会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非过程。比如有时教师为了让孩子尽快的完成任务,仅仅只是用了语言的提示让桐桐把自己的玩过的玩具自己整理好,却没有交给他应该如何整理,这对于

6、其他的孩子来说也许并非难事,但是对于一个在家一直有人帮他做事的桐桐来说也许是有难度的,可能根本没有人告诉过他应该要怎么拿怎么放,放哪里。而有时教师也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上述的教育对于桐桐来说也许只是对于一些基本道理的表明的接受,而并非从内心有所触动,因而也达不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案例反思:1、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统一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长辈们对于独生子女得溺爱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尤其是当今社会的“隔代惯”正是这样才让桐桐变得如此的依赖他人。要让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必定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家长的配

7、合,老师要及时的指导家长的工作,要让家园真正能达到很好的共育,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让5+2=7而不是小于7,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表现自我的机会。2、淡化说教,创设更加生动活泼的实践情景去教育孩子,运用好游戏得方式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或语气去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要总习惯于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孩子,要倡导以人为本,更多得运用游戏为孩子创设有趣的情景让他们亲身体验。3、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纲要指出:“教室应为幼儿学习生活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室要观

8、察幼儿、了解孩子、同时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世界。而教室仅仅作为他们参加获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4、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都说兴趣是最好得老师。纲要也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得事情、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得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提高孩子对于参与活动得兴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