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极端犯罪行为的源起和演变.pdf

男性极端犯罪行为的源起和演变.pdf

ID:55577183

大小:366.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9

男性极端犯罪行为的源起和演变.pdf_第1页
男性极端犯罪行为的源起和演变.pdf_第2页
男性极端犯罪行为的源起和演变.pdf_第3页
男性极端犯罪行为的源起和演变.pdf_第4页
男性极端犯罪行为的源起和演变.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男性极端犯罪行为的源起和演变.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犯罪与改遣研究》2015年第7期男性极端犯罪行为的源起和演变朱华军入监访谈男性犯罪者快十年了,接触了一些极端犯罪行为(如杀人3O小时后与尸体发生性关系、连续盗窃和性犯罪、弑父弑母等),对这些罪行有了一点粗浅的感受:极端犯罪是一个过程,一个人际关系逐渐被破坏的过程,一个在已经缺乏主动选择的社会中又逐渐丧失更多选择的过程,一个逐渐丧失自我的过程,一个最终无意识自我毁灭的过程。痛苦、苦难、选择、应对方式、人际关系和绝望等几个关键词贯穿整个犯罪过程。一、犯罪的源起:痛苦及其应对痛苦是一种不舒服的状态,因社会文化的影响,男性难以直接表达其痛苦,男儿有泪不轻弹。也因痛苦往往与隐私关联,痛苦无法

2、倾诉。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进行自我防御,他无意识地会将痛苦进行转移和演变。这种转移、演变会从对自我、对他人(社会)两个方向进行。对自我,产生了怜悯和希望,对他人则产生了渴求,希望获取他人的帮助、理解和宽容(温暖)。然而,生活的痛苦(苦难)还具有攻击性。我们走路时,不小心被哪碰撞了一下,肉体的痛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攻击,想去踢踹一下碰撞你的地方。情感和精神的痛苦,也会产生相应的攻击性。所以,生活的痛苦所带有的攻击性会指向自我与他人。对自我,产生了否定、愤怒和不接纳,如恨自己为什么这么没用,老是失败,或者恨自己的经常失控,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老是去做等。对他人,则产生了封闭、敌意、排斥、妒忌

3、、怨恨与愤怒等。最终,生活的痛苦,就以对自我的怜悯希望与否定愤怒,对他人的渴求与拒绝怨恨等矛盾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事实上,在任何人际关系中,亲近与排斥看上去是矛盾的,却是始终同时存在。而生活的痛苦和苦难则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矛盾和冲突。人类诸多矛盾、冲突(焦虑)的背后,有痛苦和苦难的身影。犯罪者无力承担和面对家庭贫困和缺乏温暖(情感依恋、信任)、学业失败、就业无门、婚姻压力、不良嗜好、人际关系逐渐丧失等等变化带来的痛苦。痛苦和苦难也提供了机会,个体解决、应对的方式不同,选择不同,最终走向不同的路。有的人,☆作者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刑事司法系①应对方式至关重要。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

4、痛苦,却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一步步走向不同的结局。幻想中,我们会觉得面对生活的痛苦和苦难,人的许多选择出于个体的习惯和人格,出于个体的利益、情感和非理性(如骄傲、自由)。但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家庭教养、传统等影响,个体是无法选择或没有多少选择的。个体无法选择父母、家庭、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这些因素对后续的教养、学业、职业、婚姻的自然而无意识的限制。人际关系、选择和应对方式贯穿其中。尤其年幼时,更无法自主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对于他人,我们相对惯用理性去看待他人的选择,认为他人有许多选择(苛刻),自然也就更难以理解他人非理性的选择。可举2例说明应对的不同影响。杀人侮

5、辱尸体者J在一私企打工时,每人轮流洗碗一天。因年龄小,工友欺负他,让他第2天继续洗。J洗了半天不洗,工友威胁他,J的应对是第2天找人把工友打了,结果被开除。我上犯罪心理学课时,刚讲到金某连续性犯罪的案例,一学生马上将矛头指向同班的一金姓同学。该金姓同学说:“我是金莱某,不是金莱。”化解了攻击。不同的应对,对人际关系及其今后的选择影响深远。12朱华军/男性极端犯罪行为的源起和演变生活的痛苦和苦难给予了他改善的动力,选择(或偏向)积极的态度获取他人的温暖与支持来强大自我。有的人(犯罪者)却更多地选择了(或偏向)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攻击性。这使得他逐渐远离了他所需的自我怜悯、他人的理解和宽

6、容。使得他的各种情感需求更极端且无法调和,也就给他带来后续的、更深重、难以调和的痛苦和焦虑。对这些人来说,对自我既怜悯又拒绝、否定;对他人和社会既渴求又排斥、怨恨的有些矛盾、对立的态度,逐渐构成了他生活的基调,构成他的诸多生活状态中的一种(甚至是主要的)状态。这种看似矛盾、对立的态度和需求,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存在于痛苦和苦难生活中的两个面,是同一需求满足、不满足后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表明了他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爱恨交织的状态,他在这些相互矛盾、对立的情绪与态度中徘徊。当生活给予他现实的失败、挫折和痛苦逐渐加深,则加剧了他的矛盾和冲突。他(犯罪者)逐渐选择、趋向了他的敌意和攻击性,那么,

7、对自我的怜悯希望与对自我的否定愤怒;对社会的渴求与对社会的拒绝、排斥和怨恨的距离(落差、反差)就越来越大。这样,对自我与对他人(社会)的这些矛盾、对立的情感需求之间的碰撞、融合和相互作用则逐渐产生更为深重的力量。这力量和勇气来自对自我怜悯、希望和对自我否定愤怒的距离;来自对他人的渴求和对他人拒绝、怨恨的反差;来自对生活既渴望又排斥的矛盾态度的落差——因渴求不得(不满足)而更排斥,因排斥恐惧而更渴求!距离、反差和落差越大,力量和勇气的积聚则越大。换句话说,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