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课件.ppt

《登高》说课课件.ppt

ID:55624137

大小:8.26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5-21

《登高》说课课件.ppt_第1页
《登高》说课课件.ppt_第2页
《登高》说课课件.ppt_第3页
《登高》说课课件.ppt_第4页
《登高》说课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登高》说课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登高》说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教学设计的凭据(一)教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二)学情: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

2、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因此,高一语文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于现象和知识本身,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要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从而深层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

3、)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在这一基础上体会诗歌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意蕴深远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深沉情感,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的情怀中汲取精神养料。2.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

4、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景、境、情的关系。3.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同时,着重理解诗人对国家之秋、社会之秋的悲,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4.教学方法(1)诵读吟咏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要反复地读”。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杜甫的诗歌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因此我选择以诵读法贯穿整个课堂。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因声求气,循声得情,带领学生较快的走近诗人,走进他的诗歌,去触摸

5、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2)对话合作与点拨法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在品读诗歌深入探究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通过提问点拨法,深化学生的探讨,引导他们体会诗歌的情韵美,突破教学难点。5.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6.教学时数1课时(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1、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1)导语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浪迹

6、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2)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写作背景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3)研读课文①初读,整体感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

7、,划分诗歌的节拍、标明诗歌的韵脚,体味诗歌的韵律美,并了解杜甫律诗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形式美。②再读,深入体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其答案是一个“悲”字。③细读,指导示范,感悟意境美。配乐《二泉映月》齐读,比较初读和细读的效果。明确:第一联的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要一气呵成,形成开阔大气之势,在“木”“江”字上作延长音处理;第三联“悲”“常”“病”“独”四字要作重音处理;尾联节奏稍缓。④品读,品评诗句,领悟情境美。学生已经在整体感知了这首诗歌,把握住了诗歌的

8、感情基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因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诗人因何“悲”?如何写“悲”?A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