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上册《变色花》说课稿教学反思.doc

科学六年级上册《变色花》说课稿教学反思.doc

ID:55692107

大小:5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25

科学六年级上册《变色花》说课稿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变色花》说课稿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变色花》说课稿教学反思.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科学六年级上册《变色花》说课稿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变色花》说课稿石油四中宫秀华一、说教材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变化的第三课《变色花》,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的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二、说目标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2、初步学会自制蔬

2、菜指示剂(紫甘蓝汁),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3、乐于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说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教学难点是: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四、说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五、教具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浸过,叶子用碱水浸过)、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烧杯、滴管、小苏打水、水、洗衣粉水、白酒、厚塑料袋。六、教学过程(一)

3、、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通过变魔术导入新课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花的颜色变了,白花变成了红花绿叶。很然的在头脑中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花为什么会变色呢?这里通过魔术表演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二)、观察演示实验,小组制作试剂1、自制指不剂。教师介绍用紫甘蓝压汁做指示剂的方法,并演示。第一步:将紫甘蓝(约50克)撕碎,装入透明厚塑料袋中;第二步: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5(rc〜6(rc);第三步:一只

4、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紫色为止;'第四妃用牙签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个孔,将紫甘蓝汁倒人小烧杯中;2、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注意事项:(1)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2)紫甘蓝撕的块要小一点;(3)用手反复挤压菜叶口寸,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4)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三)、测试试剂的酸碱性,观察变色情况,并记录1、教师布置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滴入五六滴紫甘蓝汁,观察有什么现象?学生会说:紫甘蓝汁会让白醋,白酒变红,让小苏打水,洗衣粉水变绿。教师告诉学生:像白醋一

5、样,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使紫甘蓝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教师接着告诉学生:像水-样,不能使紫甘蓝汁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类似紫甘蓝汁这样的物质,由于能够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人们称它为酸碱指示剂。(四)、巩固拓展、延伸交流知识拓展:1.健康人的身体呈弱碱性,但是现在很多人身体呈酸性,给出症状让学生来看看自己身体状况。2.怎样改变自己的体质酸碱性。1.做酸碱转换的实验。课后布置学生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或检测纸检测自己生活中液体的酸碱性。七、板书设计:3、变色花紫甘蓝汁酸性物质不变

6、色碱性物质酸碱指示剂红中性物质绿白醋水小苏打水白酒洗衣粉水课后反思:本节课从总体上基本实现了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认识了部分试液的酸碱性,学会了自行制作酸碱指示剂。同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足之处在于实验的组织和小组分工合作上教师考虑的不充分,导致个别小组组员没能积极参与其中。学牛对于滴管的使用方法没能明确,出现了倾斜和横放的错误,老师没能及肘指出。在以后的课时•设计上,会更加关注学生的组织管理,加强小组建设。同时注意细节,加强操作的规范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