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_3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_3

ID:5577211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19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_3_第1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_3_第2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_3_第3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_3_第4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_3_第5页
资源描述: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_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再见了,亲人》这篇记叙了19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以情为线索贯穿全。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我在教这一时,一、充分利用图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学生自学互动。让学生初读后,在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学习内容,自愿合小组学习,培养学生

2、自主选择能力。但是,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体会不够深刻。教师必须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教师在教学适时点拨这一块,设计问题比较精巧,学生比较开放地回答,如:“读了你们从哪些事例知道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呢?”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

3、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金色的鱼钩》这篇是人教版新标小学五年级语下册第四组1。中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金色的鱼钩》的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当我教学完这篇后,自己静下进行对自己的教学反思一下,我体会到以下四个方面。1、《金色的鱼钩》这篇的主要内容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非常感人的故事。因此在教学本之前,我先交代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

4、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并且提示学生联系毛泽东写的《长征》这首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长征。2、《金色的鱼钩》篇幅较长,故事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初读时,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写了一什么事?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大概理解了内容,我再要求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5、,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4、这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草船借箭》一教学结束之后,我自己认真反思。平时,每节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

6、离轨道马上拉回,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次堂上我根据‘高效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通过《草船借箭》一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

7、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

8、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