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1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12

ID:558040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19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12_第1页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12_第2页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12_第3页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12_第4页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12_第5页
资源描述: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今天执教二上第三单元第一时《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新的教研员王哲燕老师指导听。本身经验不足,也很少上公开,特别的紧张,比预想中发挥的还要差,学生也没有平时那么活跃。这又是一节失败的公开,我想,心里只有对听老师和学生们深深的歉意。后,王哲燕老师让我先说一下反思,我就说了自己面临的困惑和不足之处:1、堂调控能力不够,后面半节学生的心都散了,收不回。以至于我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2、上各步骤时间分配不合理,前面的找角和指角花了很多时间,后面学习角的大小就没时间了,更别说做练习了。3、学生的回答不合我的意,

2、不知道该怎么应对。4、用多种材料做角活动中,学生兴致较高,可是时间到了,学生却不听指挥,还在自由“活动”,我却束手无策。然后王明蕾老师给我提了教师教态方面的问题:比如,和学生的交流不够,眼神迷离。这个我自己也意识到,因为我把一节安排得满满的,就想着把每个过程都讲完,前一个过程还在进行中,就偷想着后一步该是什么了,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接受程度,对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就更手足无措了。这样,我还是变成了主导者,而不是引导者了。王明蕾老师讲完,王哲燕老师开始帮我分析的每一步优略。她是一位非常热心的教研员,每一步落到实处地分析,给我醍醐灌顶的指导,让我茅塞顿开。佩服她的年轻有为,感激

3、她的耐心和诚恳。首先,王老师问我:这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我模棱两可地说,重点应该是角的认识吧,包括角的组成,如何指角等,重点可能是角的大小比较吧。一边说我突然意识到,我没有把握好重难点,猛地回想起以前任老师给我们培训时也是很强调重难点突破,而自己上学期上完王明蕾老师也有提过这个问题,这次我虽然备时有意识到,但是具体备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斟酌各部分内容的安排上了,没有把突破难点当做重点预备。想当然地以为角的认识是重点那就多找找角。结果学生的有限注意时间都花在前面找角上了,对后面的比大小等内容已经没有耐性了。第二点,在让学生说,看到标题想到了什么和想学习什么内容时,学生说

4、了跟我预设不一样的内容,包括:想到了锐角和钝角,说角是三角形的一半等,当时我有意想引导他们说跟本有关的内容,比如,什么是角。可是学生却并不领悟,我只好匆忙引出题。在听了王老师的分析后,我才发现,原学生的这几个出乎意料的想法可以有另一番收获。比如评价学生说的锐角和钝角,可以肯定,真厉害,把我们以后要学的都想到了。评价“角是三角形的一半”时可以提问: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节内容。然后结束的时候,再问学生,这句话对吗?错哪里?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把错误当成生成资,可以说是一节的亮点啊。说明一个问题,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和反应,我们都应该及时地给予处理,抑或给予肯定,

5、抑或引导思考。关心和重视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只选择符合我们自己心里想的,对学生的“异想天开”听之任之。按部就班不打乱“正常”次序是我目前的状态。第三点,王老师问我,这节属于几何与图形中的哪一类,我不知道,王老师说是概念,而概念都是从具体到抽象提取的。回过头看我的教学安排,我是从三角形中分离出一个角,然后就让学生说角有什么特点。学生却一脸雾水,说不到正处。我着急,只好自己说出,这个尖尖的是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在听了王老师的意见后我意识到,原只拿出一个角让学生说特点真的难为他们了。而正常教概念都是先要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王老师说:如果把“剪刀、钟和三角尺”放在

6、前面,分离出三个角,让学生说说这三个角有什么共同点,都由什么组成的,那学生就知道该说什么了。第四点,王老师问我安排用圆形纸折角这个活动的用意是什么,我说是体验做角的过程,增加兴趣,强化角的概念。王老师提醒我,学生在折角这个过程兴趣还是很浓的,也很配合,只是在后展示角的时候学生似乎没兴致了。为什么?一个因为折的角实在太小,贴在黑板上后面的人根本看不清楚,看不清他就不想参与了,再者展示折的角还是指角的过程,跟前面重复了。没有新意学生自然不感兴趣。而且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已经给了折角这个活动,再让他们参与做角的活动,就没那么重视了,所以整个做角过程比较涣散。因此,如果把折角

7、过程去掉,重点放在做角的活动上,效果肯定会截然相反。而做完角,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比较角的大小上了。第五点,如何调控好有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次序,王老师给我提了很好的建议:可以在活动前把活动要求列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最好。活动结束时也要不忘评价哪个小组间配合得好。记得以前信息技术学科的黄老师上总是会在前或动手操作前列出要求,因为信息技术都是要动手操作的。第六点,上习惯的培养,这节因为有很多材料发下去,学生的手总是很忙,摸完三角尺上的角,在学习下面的内容了,有学生却还拿着三角尺“研究”。那是我没有亲口告诉学生,把三角尺放回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