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答案.doc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答案.doc

ID:55805945

大小:27.0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08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答案.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答案1.【答案】(1)“历”,经过的意思,指诗人骑马走过洛堤。表现出诗人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神态。(2)寓情于景。诗歌描写了黎明时分的飞鹊和秋风中的蝉噪,表达出诗人在等待上朝时的悠闲愉悦的心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三、四句描写了诗人等待上朝的环境,描写了飞翔的喜鹊、黎明前的山月、鸣蝉和秋风等景物。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见出天下太平。诗人的欢愉之感不言而喻。2、【答案】(1)拟人。“与”,给予的意思,写雾收敛,让人去游览,赋予雾以生命,形象地刻画了云雾消散的景象。(2)下阕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天门美丽的景色。“待”表明下文都是虚

2、写,通过写游览的人等待江月笛风、远处更声,表明游览者意犹未尽,表现出山水的魅力。(3)昔日的牛渚天门是定都金陵的一些国家的依靠,他们梦想着依靠这个天险阻隔北方国家的进攻,但从这些朝代的灭亡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天险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的。3.【答案】(1)不同:唐诗使用对比的手法,用城里不知春天来临反衬城外春光烂漫;苏诗使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春风以人的特性,表现诗人风吹雨停时的喜悦之情。相同:开篇描写环境,表现诗人的欣喜之情,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2)唐诗是用拟人手法,表现郊外景物的美丽;苏诗提到的“人”是乡间的农人,他们在春天忙着耕种,表现出山村生活的生机勃勃。4

3、.【答案】(1)承上启下(过渡)。承上文的“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阕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2)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上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词人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势衰微的悲痛之情。5.【答案】(1)写的是桃花。因为“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从时间上看,桃花与梨花、杏花都是在东风吹拂的春天开放的,且花色是白与红。(2)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用典、借代。6.【答案】(1)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冷”、“绿”,“冷”使

4、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美丽的联想。或: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她只能把自己的情怀暂时隐藏在心底,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或: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2)诗人借物喻人,把自己的心思附丽于娇美的形象,巧妙地把未展芭蕉比作一个情窦初开而又娇怯含

5、羞的少女,寄托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答案合理即可)7.【答案】(1)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2)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8.【答案】(1)分别指杰出人才(品德高尚的人)和一般人,运用了比喻修辞。(2)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无人来欣赏。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9.【答案】(1)夕阳西下,日愈落下,霞的位置亦愈低,就是“落霞”。一个“低”字写出只有夕阳西下时才见的晚霞,落

6、霞被夕阳的金光从下面映射,更显得色彩绮丽。晚日与绮霞,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远”字更传神。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眉黛。这一美景,全从“远”字得来,生动形象。近处看山,便没有了这种韵味。(2)“青”字别有韵味,正是这个“青”字使全句有了动态美,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绿油油的草像青毡一样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这“青”字和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见诗人的艺术造诣之高。(3)全诗四句,前三句重点写景,景是明丽的,景中的情是轻松的。末尾一句收笔言情,情是惆怅的,迷惘的。诗中除晚日、远山都与乡情相关外,见青春而动乡情,情隐景中,借助景

7、物,也传达了诗人怀乡、思友的感情。10.【答案】(1)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2)诗歌中有表现春光已逝的典型画面:“花”和“莺”,显示出落红满地,花瓣残缺,而婉转的莺声又恰似吐露着“花缺伤难缀”的愁情。“奈细听”相当于“耐细听”。它表示多重含义:乐意听,会心地去听,听后深切领会到彼此同感的伤春之情,表现了诗人浓厚的伤春的情怀。(3)本诗中的“春”不仅仅指大自然的春天,也是诗人感叹自己韶华不再,同时还暗喻着唐王朝繁华不再的事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