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doc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doc

ID:51561656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doc_第1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doc_第2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doc_第3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doc_第4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2.掌握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思路3.熟练解答表达技巧题4.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热爱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古典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思路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练习巩固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最好选一不太好的例子引入)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在高考命题当中,出现频率很高。但同学们对于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的解答,还存在不少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思路,让同学们在这个题型上提高得分率。二、明确基础知识(讲解鉴赏知识)1.什么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解说:用什

2、么方法来描绘对象、表情达意的。2.诗歌表达技巧有哪些?(复习回顾)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等描写手法:白描,渲染,衬托(虚实,动静)欲扬先抑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因此,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实际上可以转化为这样的意思:诗人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对象,抒了什么情,这个方法有什么效果。三.明确答题思路因此,对于诗歌鉴赏题,我们的答题思路就可以明确为以下几步:步骤要求示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明方法指出手法比喻2说效果手法产生的效果形象生动3写句意概括出句意,并评价其作

3、用或风格,如雄浑、阔大、悲凉、纤细、美丽等把春风比作剪刀,裁剪出柳树的“细叶”,写出了柳叶的细小形态,赞美春风裁剪出春天4书情感,或说意境结合全诗说情感写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四.示例·(巩固训练)练习·应用(一)教师示范答题:首先我们以下面这首元曲(绝句)为例,依据步骤示范答题。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问:诗歌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把握诗歌内容】让学生说出诗歌大意;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以及情感词。【思维过程(解题步骤)】指明手法:比喻(还有夸张)。明确效

4、果:生动形象(突出气势)写清句意:(满座长安城都披上黄金甲似的菊花)把菊花绽放的姿态比喻成披上黄金盔甲,写出菊花怒放时的色彩和气势抒发情感:表达出诗人激越的情感【组织答案(规范作答)】最后一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菊花绽放的姿态比喻成披上黄金盔甲,生动形象的写出菊花怒放的时的色彩与气势,传达出诗人自身激越的情感和对菊花的喜爱。【答案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表达准确)1.句子完整2.清晰流畅3.表达准确(二)师生互动解题(巩固练习1)下面我们运用方法,做题练习例1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

5、月中愁。①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诗歌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情,有什么表达效果。【把握诗歌内容】让学生说出诗歌大意;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以及情感词。【思维过程(解题步骤)】手法:借景抒情(说说其特点:景情皆有,先有景,后有情)效果:委婉含蓄句意:阶下的青苔与红树,在雨中寥落在月色中愁感情:接(借)景物的愁抒发自己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及自己的孤独之愁。【组织答案】最后两句运用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出阶下的青苔和雨中的红树,在雨中寥落,在月色中愁,描绘了一幅寂寥

6、凄清的场景,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孤单愁绪。例2.师生互动解题(巩固训练2)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本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问: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理解诗歌大意】题目:《村行》,可见是山水田园诗注释:贬谪之作【思维过程展示(解题步骤)】指明手法:拟人,动静结合明确效果:拟人——生动形象(赋予人的情感);动静结合——描写更生动,给读者深刻印象写明句意:描绘一幅什么样的景

7、。围绕着手法阐明句意,并评价情景的性质。抒发情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联系全诗)【组织答案】颔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拟人化,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山峰在夕阳下静默耸立的形象;同时,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万壑有声”与“数峰无语”,一动一静,(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闲适自然的心情),闲适自然的美景,生动的描绘出一幅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在山径中行走时的愉悦心情,与诗歌结尾处“何事吟余忽惆怅”形成了对比。(答案可再斟酌)例3师生互动题(巩固训练3)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①叶梦得②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

8、,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