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项目技术原理.ppt

田径运动项目技术原理.ppt

ID:55861696

大小:8.36 MB

页数:99页

时间:2020-06-10

田径运动项目技术原理.ppt_第1页
田径运动项目技术原理.ppt_第2页
田径运动项目技术原理.ppt_第3页
田径运动项目技术原理.ppt_第4页
田径运动项目技术原理.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田径运动项目技术原理.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二章田径运动项目技术原理第一节田径运动技术基础理论的发展第二节跑的技术基础理论第三节跳跃技术基础理论第四节投掷技术基础理论第一节田径运动技术概述田径运动技术:是人们合理地运用和发挥自身的机体能力,有效地完成跑得快、跳得高和远、掷得远的动作的方法。任何人的技术都必须符合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等体育学科理论的有关要求。所以,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是运用有关的体育学科理论,对田径运动技术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和科学道理的分析和解释。实效性: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从而产生最大的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经济性:是指运动

2、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体力,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地利用人体的能量,避免人体能量不必要的消耗。一、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1、内力:指人体运动器官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力。如肌肉收缩力、关节内部和关节外部(韧带)的阻力、肌肉组织内部的摩擦力、对抗肌的拉力等。2、外力:指人体或器械与外界物体相互作用时,外界对人体或器械作用的力。外力有支撑反作用力、重力、空气作用力、摩擦力等。二、田径运动中的力田径运动是体能类运动项目。田径运动技术是指人们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运动能力,创造田径运动各项目成绩的方法。田径运动技术基础理论阐述的是田径运动走、跑、跳跃、

3、投掷各项目的基本规律,即完成动作时运动员身体的姿势、动作的方向、幅度、距离、节奏、速度以及力的相互作用等基本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三、田径运动技术基础理论的发展(一)国内外对田径运动技术基础理论的论述特点田径运动技术必须符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的客观规律。1、走和跑走和跑同属周期性运动项目,运动员通过多次周期性重复用力,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距离。1.起步和初获成就阶段(1)原苏联在40年代就开始了对田径运动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着地瞬间缓冲阶段垂直瞬间后蹬阶段支撑时期2.发展和步入世界先进水平阶段离地瞬间身体总重心上升

4、阶段身体总重心轨迹最高点 身体总重心下落阶段腾空时期B.影响走、跑的力:内力——肌肉工作所产生的力; 外力——重力、空气阻力、支撑反作用力。C.支撑时期的某些动力学特征。D.身体各环节及总重心的运动。E.各种距离跑的运动学特征。3.恢复和登峰阶段(2)原民主德国走、跑技术基础理论包括下列内容:A.动作周期的划分及周期的最重要阶段。B.后蹬力的作用,参与后蹬工作的主要肌群。C.跑步动作的节省化;跑的直线性与肌肉的协调工作。D.步长、步频与跑速的关系。E.不同的比赛距离要求有不同运动强度。(3)美国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跑的技术基础理论:A.决定

5、跑速的两个因素: 跑速=步长×步频步长由三个分距离组成①后蹬距离——离地瞬间身体重心超过支撑点水平距离。②腾空距离——身体重心在腾空中通过的水平距离。③着地距离——着地瞬间支撑点距离身体重心水平距离。B.腿在跑动中的动作是周期性的:两脚依次着地,被上体超过后又离开地面向前摆动,准备下一次着地。这一周期可简单地划分为:①支撑阶段:从脚着地到身体重心前移过脚。②后蹬阶段:支撑阶段结束时开始,脚离地时结束。③摆动阶段:脚离开地面开始,向前摆动,准备下一次着地。C.影响步长与步频的诸因素。(4)我国的走、跑的技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竞

6、走、跑的基本特征、动作周期及其划分。B.途中跑一个周期中各阶段的特点、任务。C.影响走、跑的力:内力——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外力——支撑反作用力、重力、摩擦力、空气阻力、惯性。E.步长与步频及其决定因素。2.跳跃(1)原苏联将跳跃项目分类:A.分别用斜抛物体公式表示腾起初速度V0、腾起角a与人体总重心腾越高度H和远度S的关系。B.起跳中的摆动动作。C.完整练习的各组成部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2)原民主德国着重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跳跃中的起跳、腾空、落地动作进行了阐述,各种跳跃项目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的比例关系大体如下:三级跳远

7、1:4.0—3.0跳远1:3.0—2.5跳高1:0.6—0.5(3)美国在阐述跳跃基础理论时分别对影响跳远、三级跳远、跳高、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因素进行分析:A.跳远:跳远成绩为三个分距离之和。B.三级跳远成绩可以看作是三个起跳距离S1、三个腾空距离S2和三个落地距离S3的总和。C跳高:跳高成绩可视为三个高度之和。D.撑竿跳高的成绩可视为四个高度之和。(4)我国教材在论述跳跃技术基础理论时,着重就下列问题进行了阐述:A.跳跃技术特点和起跳用力机制。B.跳跃运动的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C.跳跃运动的空中动作和着地—助跑和起跳。D.撑竿跳高和三级跳

8、远的技术原理。E.跳跃运动的空中动作和着地。3.投掷(1)原苏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投掷技术基础理论:A.各投掷项目尽管器械形状、落地区域和竞赛规则不同,但均受力学原理的制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