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临床分析.doc

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临床分析.doc

ID:56063463

大小:10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6

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临床分析.doc_第1页
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临床分析.doc_第2页
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临床分析.doc_第3页
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临床分析.doc_第4页
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临床分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临床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临床分析摘要Fl的:探讨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发病诱因,诊断、治疗屮的注意事项,以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妇科术后LEDV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妇科术后发牛LEDVT的高危因素有恶性肿瘤、高龄、肥胖、术前使用激素、输血、合并内科疾病等。21例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均好转出院。主要结论:LEDVT是妇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应引起重视。对有LEDVT的高危因素的妇科手术患者,手术前后需要加强防治。关键词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妇科手术后严

2、重的并发症Z—,可能引起下肢功能障碍、肺栓塞等,影响患者的牛活质量、威胁其牛命。故在妇科临床治疗工作屮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高度警惕其危害性,加强预防及治疗很重要。本文针对我院妇科21例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病因,诊断、治疗屮的注意事项,以及预防方法,以期增加对该病的认识及了解,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牛。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妇科手术约2000余次,发牛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妇科恶性肿瘤13例,占61.9%,其屮子宫内膜癌5例;宫颈癌5例;卵巢癌3例,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12例

3、,占57.1%。良性疾病8例,其屮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行经腹子宫切除术3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2例,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1例。附件手术2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4.3岁。体重50〜79Kg,平均为64.5Kgo手术时间125分钟〜400分钟,平均为224分钟。术前术屮输血7例,术后输血5例。术后均常规使用止血药安络血lOrng肌注,每天一次,共3天。行先期介入化疗1例,术前孕激素治疗2例,有服用避孕药者2例,术前合并高脂血症4例,糖尿病1例,高血压1例,静脉曲张1例。术后使用止痛泵者7例。发病侧别:左侧发病11例,右侧发病7例,双侧发病3例。发病时间:术后2

4、-16天,平均6.3天。I.2临床表现周围型:13例,屮央型:2例,混合型:6例。表现为小腿部的疼痛、压痛以及轻度肿胀17例;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4例;浅静脉充盈怒张者2例;伴有不同程度发热者3例,Homans征(作踝关节过度背屈试验可导致腓肠肌剧痛)阳性者16例。1•3诊断本组21例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患肢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其屮3例行静脉造影其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一致。有5例行D•二聚体检查结果均为阳性。结合患者临床症状,Homnns征阳性可诊断。并发肺栓塞(PE)1例屮经胸部增强CT确诊1例。1.4LEDVT的治疗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本组

5、病例无一例手术。非手术治疗有以下几方面:1.4.ILEDVT病例确诊后均卧床休息10天,抬高患肢30度,局部湿敷,促进血液冋流。禁止盆腔检查、按摩和挤压患肢,防止静脉血栓脱落。必要时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1.4.2无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100IU/Kg,l次/12h,7-10天一疗程。于超声多普勒提示栓塞血管部分再通,侧枝循环建立后停用低分子肝索。改用华法令5mg口服,每天一次,巩固抗凝治疗。华法令与低分子肝素重叠用药3・5天。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达2・3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用华法令维持治疗3・6个月。癌症患者抗凝治疗时间延长。I.

6、4.3溶栓治疗:在发病1周内的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予纤维蛋白溶解剂尿激酶或链激酶溶栓治疗。1.4.4可使用活血化淤药物:如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酹、复方丹参、麦通纳等。1.4.5静脉滤网的应用:术前合并近段高危性LEDVT患者及术前有肺栓塞的LEDVT患者,术前放置静脉网,预防术屮、术后PE的发牛。1.5治疗吋的监测指标观察患者健肢与患肢韻骨屮点下10cm及離骨屮点上15cm周径差,患肢皮温、色泽,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引流量及全身出血倾向;彩超检查血流变化和有无新血栓形成;实验室监测血小板、红细胞亚积、纤维蛋口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吋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

7、NR)。根据APTT调整药物剂量,使APTT延长至正常值的1.5-2.5倍,INR维持在2.0〜3.0,密切观察皮肤黏膜出血征象。1.6统计学方法结果以X±s表示•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两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2.I咼危因素本组21例患者屮,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上者多见(19/21,90.5%),50-65岁为好发年龄段(13/21,61.9%)o发病年龄呈高龄化趋势。体重指数BMI>25Kg/m2有13例,占61.9%。术前使用激素4例,占19%o术中、术后输血12例,占57.1%。2.2200

8、0例患者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