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媒介识读校本课程探究

小学生媒介识读校本课程探究

ID:5608189

大小:3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2-19

小学生媒介识读校本课程探究_第1页
小学生媒介识读校本课程探究_第2页
小学生媒介识读校本课程探究_第3页
小学生媒介识读校本课程探究_第4页
小学生媒介识读校本课程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生媒介识读校本课程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生媒介识读校本课程探究  摘要:媒介识读独立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小学生以批判的态度对媒介及其信息进行获取使用、分析、评价和应用的能力。不过小学生媒介识读独立课程在我国当下尚不具备成为国家课程的条件,因此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将其规划进校本课程系统。小学生媒介识读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讲究趣味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展开多样化文化触角、鼓励学生亲历和参与,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动态化、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标准,最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反省意识、批判意识及责任意识,推动他们成长为信息时代的优质公民。关键词:媒介识读;独立课程;校本课

2、程;优质公民【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70—08[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10一引言14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大众媒介对小学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小学生对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缺乏必要的识读能力。因此,培养他们的媒介识读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然而媒介识读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也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自动养成,而是有赖于循序渐进的教导与学习,若在学校开设媒介识读课程对于提升他们的媒介识读能力势必能起事半

3、功倍之效。媒介识读课程主要分为独立课程和学科渗透两种形式。相较学科渗透的形式,独立的媒介识读课程可以更加系统深入地探讨某一主题,能让小学生对大众媒介有更为完整的认识,自然是更为理想的媒介识读教育方式。然而从我国现状来看,由于难以得到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正式支持,媒介识读独立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大纲、师资力量、经费配套等均无法得到体制内的保障,课程实践自然步履维艰。针对这种境况,当下最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将媒介识读独立课程规划进校本课程系统之中,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媒介识读教育,启迪小学生的反省意识、批判意识及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

4、长,为他们能够成长为信息时代的优质公民做出有力推动。14事实上,教育部早在2001年7月就已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理念也为媒介识读成为校本课程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地小学完全可从校本课程的视角探讨媒介识读独立课程的可行性,厘清其基本目标和基本方法,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本校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在校本课程系统中规划出媒介识读独立课程的版块,进行力所能及的课程实践,不断以实实在在的课程实践成果赢得政府决策层面的支持,最终使得媒介识读教育能够成为国家正式课程。二课程设计新理念:

5、为师生赋权长期以来,大众媒介与教育常被认为彼此对立,即使时至今日,很多家长、教师和研究者依然有妖魔化大众媒介的倾向,将小学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统统归罪于大众媒介,试图限制甚至禁止小学生与大众媒介的接触。但在信息时代这种见招拆招式的消极手段根本无济于事,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当今小学生更需要的不是限制和禁止而是规范和教育。首先,不应片面将大众媒介视为洪水猛兽,“媒体教育不应被认为是一种重视媒体缺点的练习”,“其目的并非要保护青年不受媒体影响而藉此将他们引导向‘更美好的事物’,而是要使青年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周密考虑的决定。在此,媒体教育

6、并不被视为一种保护,而是一种预备”。教师对大众媒介要有正确的态度,并在这个前提下思考如何指导处于信息饥渴状态的学生。一味限制小学生接触媒介,不仅高估了媒介的力量,也低估了小学生利用媒介来创造他们自己的意义和快乐的能力。14其次,媒介识读校本课程注重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的转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已有的媒介体验,鼓励学生对媒介文本进行反思,促使他们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选择、评估媒体及其内容。教师应以共同学习者的角色来帮助小学生磋商媒介产品的内涵意义,鼓励小学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媒介产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对

7、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应该提供处方式的现成答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解读。第三,媒介识读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材选择更加灵活。“在我国的课程发展史上,一直以来课程的开发主体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教师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这种国家课程开发模式长期限制了教师的权威和能力,教师也很少关心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而媒介识读校本课程倾向“师生中心”的观念,充分为师生赋权,教材不应该特别规定为某一文本,教学素材可以来自各种媒介信息、他人及学生自创,改变了传统的由专家垄断课程的局面,教师甚至小学生也能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三课程设计新目标:进行“优质公民”

8、教育14校本课程从形式来看是“以校为本”,而其背后的哲学根基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充分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媒介识读校本课程的理念与这一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与传统课程过分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同,媒介识读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