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第一单元集备教案.doc

六文第一单元集备教案.doc

ID:56084714

大小:124.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3-16

六文第一单元集备教案.doc_第1页
六文第一单元集备教案.doc_第2页
六文第一单元集备教案.doc_第3页
六文第一单元集备教案.doc_第4页
六文第一单元集备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六文第一单元集备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心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主备人:集备组成员:集备时间:一、单元教学内容:《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二、单元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编写特点: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2、。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三、单元教学目标: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四、单元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教学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五、单元教学建议: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六、单元课时安排:约7课时七:分课时教案课题:1、文言文两则主备人:执教:教学时间:月日设计理

4、念与学情分析:文言文的初读可分三步进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出节奏,借助注释读出大意。文言文的学习不应是串字串句的讲,阅读中应也有研读的重点。《两小儿辩日》中把两小儿的对话作为研读的重点,课堂中让学生静静地读,探究地读,读中理解,读出理解。创设情景,读出情趣或品读感悟,积累语言。《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对太阳的认识主要是对话表现出来的,而对话又是辩斗的形式。学文中设计了让学生模拟辩斗的情景。同桌读,表演读、创造性地读,学生读、辩,通过这些不同形式,层次的“读”,学生们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并学会了文言文的学

5、习方法,增进了对文言文的喜爱,培养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过程与方法: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

6、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节奏停顿正确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教学难点:突破字词,理解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我的增减:2.练习朗读。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2.

7、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

8、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